劉洪彬/送鄭愁予
那年在台北,
瘂弦為我接風。
你立於席間,
眼神藏著詩的靜默。
一句話,點破我語言裡的遲疑,
像讀懂一首尚未抄出的詩。
你說:
「她要離開了,別忘了謝謝她。」
那位從德國來的朋友,
名字我已記不清,
像一朵停在風中的雲。
你望著我,
眼裡流淌《詩經》的河水。
知我不善辭令,
你輕聲提醒──
教我在人群中,
如何做一位不迷失的過客。
我們是山東老鄉,
你來自濟南,
我也帶著那片風的種子。
你留下耶魯的地址與電話,
說:「來美國時,記得找我。」
像為遠行人點亮的一盞渡燈。
今日聞你遠去,我無力送行。
但願你此去,有民歌為舟,
古風為馬,
踏著《詩經》的節奏與水調山聲,
一節節,送你過岸,
穿越那條無名之河。
那首〈錯誤〉
如今早已不再是錯誤。
它像一張舊日票根,
帶我們走過迷霧與月色,
走入你留下的詩行。
你說你是過客,
而我們都在途中。
我們記得你──
如一首歌謠,
唱過後,便被記憶挽留了下來。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1993年,我初次訪台,瘂弦先生為我接風,席間與詩人鄭愁予相識。對我來說,他詩中的歌謠與民歌風味,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三十多年後驟聞他離世,此詩為記,也為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