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首爾有貧民窟!攝影特展「當時的清溪川──從板子村」回顧韓國特殊水文歷史與建築景觀
文/花編
近幾年環保意識抬頭,藉由藝術作品、展覽來探討水文化的脈絡與城市變遷的策展正流行,像是今年臺南市美術館「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以及松山文創園區「2024原創基地節:渠之有道」,兩大展覽都是回顧城市中的河川與流域周邊歷史,不只追本溯源,更要喚醒大眾對環境永續議題的重視與相關的人文記憶。同一時間在韓國首爾,近期也有一個相似的展覽開展中,那就是清溪川博物館「當時的清溪川──從板子村」!
清溪川的歷史軌跡
韓劇裡少不了的浪漫場面、觀光客必訪景點之一的清溪川(청계천,Cheonggyecheon),是韓國首爾市中心的一條人工河流,也是市民引以為傲的河流。全長約13.7公里,共有三次大型的整治工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朝鮮時代,西元1406至1412年李氏朝鮮太宗李芳遠下令「開川」挖掘建置的排水設施,主要是為了改善盆地地形的漢陽城(首爾舊稱)在梅雨季造成水患,後續還肩負民生排放汙水的使命,民眾也逐漸仰賴它。
隨時間推移清溪川不斷地改變其樣貌,1960年政府為了經濟與都市發展,惡臭水質與排汙功能,使它被覆蓋製作成「暗渠」,也就是所謂地下水道,1968年甚至在清溪川上興建高架道路。
2003年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開始推動清溪川的復原工程,大刀闊斧耗資約9,000億韓圓(相當於台幣200億)從根本改造,重新挖掘河道,拆除了高架道路,進行新景觀美化等,2005年完工後至今已經近20年,在韓國人民與政府有意識的愛護與經營之下,成為當地重要的休憩地點,同時廣場活動不斷,也藉此增添觀光旅遊。不過,對於清溪川的復原與開發,學者們褒貶不一,雖然它改善環境質量和提供良好的都市形象,但是高度人工化介入的河流對於實質生態效益相當有限,游擊文化出版《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中也很精彩的討論,值得深思。
什麼是板子村?
板子村(판잣집)是韓國首爾城市中簡陋的木造房屋群總稱,又被稱作「棚戶屋」或「貧民窟」,最早在朝鮮時代開始就有這種居住型態,板房會依附華美貴族閣樓建築所搭建,屬於城市中的違章建築,也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象徵性建築,外觀通常架高離地,是為了防止水患,不過構造簡單,不只冬季抗寒與夏季隔熱效果極差,成群緊密相依且毫無防火措施的建築,很容易引發連環性的火災事故與衛生問題,居住安全堪憂。
韓國首爾地區板子村多拜半分佈在「南山、葛月洞」地區和「明洞」後方,與清溪川八街和九街交錯一區,尤其在韓戰(1950)結束後,首爾板子村湧進大量難民潮,最令政府頭痛不已。1980年代,板子村負面形象太過深植人心,甚至一度因為對城市的觀感不佳,所以韓國漫畫中若有出現此題材,都會被審查而遭刪除。
80幅珍貴照片回望歷史
韓國清溪川博物館影像特展「當時的清溪川──從板子村」就是重返清溪川整治修繕之前的時光,展覽主要展出1960-1970年代清溪川板子村的真實景象,精選首爾歷史博物館與清溪川博物館珍藏80餘幅照片,帶領大家回望半世紀前的清溪川沿岸風光與歷史。
特展分成三大展區,包含「板子村風景」展示清溪川周邊的板子村及1970年代下游地區的棚戶景色;「板子村居民」深入展示了板子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拆遷板子村與建設高架道路」展現了因清溪川準備進行覆蓋工程時,被迫遷離板子村及當地新建的高架道路。
整治過後的清溪川抹去板子村痕跡,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相關文物,但是攝影卻將這此瞬間永久記錄下來,展出照片由攝影師桑原史成、野村基之、洪淳泰所拍攝,希望藉由這些動人的懷舊瞬間,一方面對比今昔差異,另外一方面記錄與瞭解居民特殊的居住文化,帶領大眾重新審視這條重要的城市水文史。
即日起至2025年3月30日,在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博物館展出。除了攝影特展外,清溪川常設展也有完整的水文整治歷史故事,博物館對街還有「板房體驗館」重現當時百姓生活景象,是一個讓大眾可以回顧與體驗韓國當年文化與歷史的場所。若有機會前往韓國首爾參訪,也推薦大家參展,親眼目睹你所不知的韓國水文歷史與故事。
展覽資訊:
「當時的清溪川──從板子村」
期間:2024-11-05 ~ 2025-03-30
地點:首爾歷史博物館分館-清溪川博物館 特別展覽室(地址:首爾市城東區清溪川路 530 馬場洞527-4)
參觀時間:週二到周日9:00-18:00,周一休館和元旦休館(最後入場時間:17:30)
導覽時間:週二到周日10:00、15:00 ,解說時間約40分鐘
門票:免費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