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昂/珍奶任務

「珍珠就交給你煮了!」準備晚餐前,分派工作的旅伴對我說。
那回隨著一群學藝術設計的朋友,造訪神戶一處以廢棄老屋改造的藝術村落「梅村」。梅村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藝術家,於此生活、創作,時而共同整修聚落建物。我們一行人在這裡待了四天,與梅村常駐的村民多以食物交流。
其中一晚,旅伴運用從台灣攜來的食材結合當地物產,齊力燒出一道道富台灣特色的料理招待大家,有紅燒牛肉麵、三杯雞、鳳梨苦瓜雞湯、滷肉飯等,餐後還為每個人送上一杯珍珠奶茶。
大學時代,我曾經在手搖飲店打工,有這經驗的緣故,這晚便被指定執行「珍奶任務」,要負責煮珍珠。煮珍珠不難,但當年失手煮焦過幾回,整鍋報銷的陰影猶在,實在不敢鬆懈,深怕這一夜被我搞砸了。
手搖飲店打工印象
從前打工的手搖飲店位在台北永康街上,這帶商圈觀光客多,平日假日生意都很旺。記得上班第一天,就要學怎麼煮珍珠。店裡供應大、小顆珍珠,在煮大顆珍珠(我們稱它「波霸」)時,砂糖若沒攪散,很容易黐底煮焦,害整鍋走味,便要倒掉重來。偶爾犯錯,主管好心腸,沒有責罰,只要求把黑了底的深鍋刷乾淨再下班。
工作除了泡茶煮料之外,也需外送。彼時,不遠處的鼎泰豐本店還開放內用,常有導遊向我們訂飲料並指定送去店門口,讓國外來的旅遊團邊享用小籠包邊喝珍奶,用味蕾體驗台灣。手提數十杯珍奶在餐廳門外面交,有導遊確認杯數時,會交代下次珍珠要放少一點,因為總有客人吃不完,料剩一堆。
我當時實在不解,怎麼會有人不愛珍珠呢?後來才知,並非所有地方的人都習慣QQ口感。在他們生命經驗裡,這種口感很可能是嶄新的,陌生的,因此生疑,甚至排斥。
珍珠口感及海外經驗
Q,台文漢字寫作「食丘」,辭典解釋為「形容食物柔軟而有彈性、韌性」。
這種口感,展現於上下排牙齒擠壓食物之間。食物抵抗阻力愈強,則愈Q。Q的口感,台灣人習以為常。常在肉圓芋圓蚵仔煎等精製澱粉加工品中,亦在雞心豬腸牛肚等原型食物裡;而珍奶中的珍珠粉圓,濃縮膠囊似的,以最小單位展現了Q的最大張力。對於喜愛這種口感的我輩而言,顯得格外有魅力。相反的,不愛的人則可能說它不天然,不討喜,遂拒之於千里。推想當年外國旅客初嘗珍珠時,或因有疑有懼而口齒抗拒吧。
後來幾年間,世界吹起了一股珍奶風潮。記得2019年赴日旅遊時,不只見便利商店賣著仿珍奶的飲料,更在電視的晨間節目中,看到有攤家以珍珠做成多種混搭料理。像是在擔擔麵裡加珍珠、在麻婆豆腐裡加珍珠,甚至裹粉跟鹽酥雞一起炸,炸成鹽酥珍珠。
當家不鬧事。台灣人吃珍珠,若不在飲品,就在冰品或甜點裡,中規中矩。然而珍珠一出國門,葷素不忌、辛辣重鹹不拘,簡直玩開了似的,實在開人眼界。
這行徑,看著有些脫序;可話說回來,珍奶從問世到成為飲料界寵兒的過程,本就不是按既有的路子,而是自原生家庭傳統約束中出走的。
從傳統茶飲與甜品中脫隊
根據「春水堂」及「翰林茶館」資料,兩大品牌皆聲稱自己是珍奶的原創者。雙方說法有異,多年下來沒有定案,但研發年分卻似乎有著共時性,皆指向1986年。
當年嫁接了茶飲及粉圓而成的珍珠奶茶,非關節慶,亦無關儀式,全然是商業社會中「舊舊得新」的產物。這新生的飲品,既承繼了茗茶的脈絡,又延續了甜品的血統,宛如商業聯姻接班人。出身背景本就強,然而使它走出自己一片天、更具時代意義的,還有個重要隊友,就是與它如影隨形的食器——粗吸管。
世上帶料的甜品那麼多,如銀耳蓮子、牛奶花生、紅豆湯圓、薑汁豆花,又如南洋的煎蕊、摩摩喳喳,都得仰賴湯匙才能吃到料。
是粗吸管,讓珍奶格外不同。是粗吸管,讓人們可以同步進行飲、嚼、走三種動作。於是珍奶在一眾甜品之中,突變站立,彷彿人類演化圖所示那般,直起脊椎,開始以雙足步行。此後,珍奶便踏上殊途,脫離了以杯就口、以碗盛湯、以匙為器的傳統隊伍,一路從餐桌解放到街頭,再從街頭登上國宴,又從島內走向全世界。開了這條路,後面任何形式相似的飲品,都算晚生後學。
外交任務的中堅分子
深冬的夜裡,神戶室外體感溫度僅零下九度,室內交談沸騰,氣氛暖人。
我依照同伴給的小抄以及打工時的記憶,起一鍋沸水,投入珍珠粉圓,讓水再滾一會兒,上蓋,熄火,燜至少半個鐘頭,最後倒入冰塊攪拌降溫(這步驟稱為「洗珍珠」)。過程中刻意調整加糖的順序,以避開最可能失敗的因素。緊接著,大家組成生產線,齊力將一杯杯珍奶送到來自各國的村民手中。
珍奶自1986年誕生至今,四十年來遍及三千里地,為台灣開啟了經濟的、文化的、飲食的一扇窗,儼然成為我島外交的中堅分子。
這一夜,賀它又一次達成任務。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