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律/當人設翻車時

▋個人形象崩壞危機
約莫在一季之前,今年的春天時分,一則醜聞震驚了韓國影劇圈,曾因主演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在台灣聲名大噪的金秀賢,因與已故前女友金賽綸的未成年祕密交往以及涉及債務催討的爭議,在許多證據資料先後曝光之下,其影帝形象受到嚴重的打擊。再往前推一季,去年年底,前偶像團體SMAP成員之一的中居正廣,被周刊爆出接受富士電視台高層的「性朝貢」,電視台的許多女性職員慘遭性侵,甚至有女主播身心受創無法返回崗位。爭議事件爆發後,中居正廣一夕之間丟掉了所有的主持與演出工作,幾乎等於在演藝界消失。
類似的新聞事件,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像這樣高知名度人物,因為某個重大事件或醜聞,導致形象嚴重受損,甚至從此離開大眾的視線,在現代用語裡,我們常會用「人設翻車」來形容。
人設,是「人物設定」的簡稱,所有做文本創作的人、寫小說寫劇本的人,都需要做一項功課,就是「人設」。人設是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設定人格,決定他的個性、形象,以及遭遇事件的反應。所有編劇都知道,只要人物原型設定得夠完備,再創造出一個動機、事件、場合,那麼整個故事幾乎就可以像個永動機一樣自我發展下去。舉例來說,「華山論劍」裡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個人都有完整的人設與鮮明的性格,那麼當他們相遇在華山之巔,會發生什麼事情,幾乎就可以如卡牌遊戲一般無限發展下去。
▋人設是賺錢工具,也是無形枷鎖
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流量經濟的密碼,關鍵之一就是完整的人設。不管你是健身網紅、親子專家、購物達人、財經網美,只要定位做得好、業配接到飽。這樣的定律早在社群網路時代以前就已存在:所有的公眾人物,不管是主動為之或是被動分類,幾乎都有自己的人設。人設夠鮮明,形象夠清晰,就能被大眾記得,而大眾的注意力就很容易折現,成為吃飯的傢伙。
但是當公眾所預設的人設,和這個人私底下的個性存在巨大落差時,往往就會出現我們說的人設崩壞危機。例如一兩年前席捲全台的「#MeToo風暴」,許多過去知名的政治人物、演員、歌手紛紛中箭落馬,公眾人物作為謀生工具的知名度與形象,是極其脆弱的,這一點也像是緊箍咒一般考驗著每一個公眾人物的私生活。
不過,我一直認為,人是複雜、多面向的動物,被單一的人設困住,其實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人設雖然可以是賺錢的工具、招攬生意的名片,同時也是一個光鮮的囚籠、無形的枷鎖。
飛碟唱片在1987年推出了一位企畫歌手葉歡,唱片公司為她設定的定位是一位酷酷的、冷冷的,帶著憂鬱氣質的歌手,平時沉默寡言,但是一旦開口唱歌就會吸引人目光。不過私底下的葉歡完全不是這樣的個性,她是一個開朗、愛講話,直來直往而且大剌剌的女孩,要這樣個性的女孩去扮演憂鬱歌手,對她來說實在是苦不堪言;偏偏企畫方向成功,專輯張張大賣,她只得壓抑自己的個性在舞台上扮演這個角色,造成她身心極大的壓力。
福茂唱片也在1995年推出一位新人,有著鄰家女孩小魔女氣質的范曉萱,專輯大獲成功後,唱片公司乘勝追擊推出了《小魔女的魔法書》專輯大唱卡通主題曲賺兒童市場的錢,結果范曉萱在接下來的兩年內必須一直裝可愛唱兒歌,唱到身心都出問題,而出現了後來我們看見的剃平頭、叛逆的范曉萱,向失控的企畫市場做出無聲的抗議。
▋自我的角色標籤
社會學家高夫曼的「戲劇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所有社會行為都是一種演出,因為「自我」是在群體社會生活中被他者定義出來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劇場,有前台與後台;我們在前台表演自己的角色與本分、做出社會認可的行為,在後台我們才能不管他人的目光盡情做自己。
扮演他人認可的角色,這件事本來就會跟我們的自然天性有衝突,那為什麼我們還必須苦苦巴著身上的標籤不敢撕下來?心理學者皮亞傑所提出的「基模」或許是個參考。在我們的認知裡,世界是一個系統,系統裡會有每一個組織分工之下的角色,我們對於系統、組織與每個角色標籤都有最基本的認知基模,這以最省時省力的效率構成我們的認知世界。郵差就是郵差、店員就是店員,你不必知道他的愛恨情仇與內心小劇場,只要此刻他能為你服務就好。
正在讀著文章的你,也有你自己的角色標籤,而你一路走到這裡,已經與你身上的角色標籤達成一致的和解,一個家長、一個員工、一個子女,你盡可能忠誠地扮演你的角色,也儘量在個人情緒與公眾形象之間找到平衡。
假如你仍然為身上的標籤所苦,也許你應該試著放自己一馬。其實人設不合也不是什麼滔天大罪,交通警察也有偷偷逆向的時候,健身教練也會偶爾貪吃發胖,玉女歌手私下也會大挖鼻孔,品牌代言人偷偷喝競爭對手可樂。只要我們是人,我們都有反覆無常、不受控制的複雜不確定性。事實上,正是因為那些走一走就會超線的不精準與不可靠,這些特質才定義了我們,是一個真正的人。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