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齊晧/世界博覽會──一部從工業化到全球化的迷你版人類社會發展史

鋼彈館前一尊全新亮相、約十七公尺高的等身大鋼彈,是本屆大阪世博的亮點之一。(圖/本報記者甘芝萁攝影)
鋼彈館前一尊全新亮相、約十七公尺高的等身大鋼彈,是本屆大阪世博的亮點之一。(圖/本報記者甘芝萁攝影)

2025年世界博覽會已在四月於日本大阪正式開幕。從申辦、籌備到現在終於開展,大阪世博像是被詛咒纏身一樣,各種大小風波不斷。4月13日開放首日,仍有若干場館尚未完工,參觀民眾飽受大排長龍之苦。大阪世博想要重現1970世博會的美好榮景,結果先複製出了當年的排隊景象,用關西人愛開玩笑的說法,這或許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今年的主題最後確定為「閃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在事前的媒體採訪中,我看到了令人熟悉的微妙展示品:未來人類洗澡機。日文寫作「ミライ人間洗濯機」,其實就是概念上的人類用自動洗澡機。之所以印象深刻,並不是這個洗澡機有多先進,而是半世紀之前的1970大阪世博會上,這個「人間洗濯機」就已經登場過了。相隔五十五年又出現的洗澡機,大阪世博的說法是「總算實現了當初的未來構想」,但我總感覺不到科技的躍進,而是一股濃濃的懷舊感。

日本人似乎對1970大阪世博情有獨鍾,儘管歷經不同世代之後,這個集體記憶難免有些許斑駁、回憶感受亦有落差,但無論是從資料紀錄來看,或是如今仍矗立在大阪的〈太陽之塔〉,似乎都在提醒日本人:過去曾有過一個獨領風騷、引以為傲的文明盛宴在此舉行。

▊有去看過月之石嗎?

綜觀整個世博會的發展史,1970年世博確實堪稱空前絕後,不僅是亞洲主辦的第一場,還創下打破紀錄的6421萬參觀人次。當時世博會設定的主題是「人類的進步與調和」,不過後來也被戲稱「人類的辛苦與排隊」,這要用日文解釋:「人類の辛抱と長蛇」,用「辛抱」(しんぼう,有艱辛、忍耐之意),對比「進步」(しんぽ);而「長蛇」(ちょうだ,大排長龍之意)對比「調和」(ちょうわ),兩組對比詞發音相近,簡言之就是日文的諧音哏。

當年的遊客們為了見證人類的進步與調和,首先要體驗排隊的艱辛。造成這個現象的元兇之一,是會場展出的一顆「月之石」。

這是美國太空船阿波羅12號,在世博會前一年的1969年十一月登陸月球後,帶回到地面的「土產」。約莫四個月後,這顆差不多一個拳頭大小、900公克的月之石,成為世博會美國館的重量級展品。海內外的遊客排隊爭相一睹,過去憑空想像的宇宙面貌,如今就凝結在眼前。

對於1970年代的世人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與想像拓展。這一顆來自月球的石塊,就好像是人類替「進步」、「未來」這樣抽象的名詞找到了證據,相信人類必然邁向嶄新的世界。

在所有關於1970世博會的資料裡,一定會提到美國館的月之石參觀盛況。不過當時最熱門的展館其實並非美國館,而是美國頭號敵人「蘇聯館」。蘇聯館高度110公尺,是大阪世博會場內最高的建築,裡頭展示紀念列寧誕辰百年的資料,以及蘇聯史上,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載人太空飛行任務的「東方一號」(Vostok 1)載具。

蘇聯館與美國館互別苗頭,蘇聯館成為1970大阪世博參觀人次最多的國家(約2800萬人次),勝過美國館的1650萬人次。但是美國館的月之石與展示的太空科技,反而留給世人更深刻的印象,其證據就是「有去看過月之石嗎?」成為1970年日本國內的熱門話題,往後的半世紀裡,每每回顧大阪世博會,總是少不了美國館的回憶。

那些有關世博會的記憶,往往透出一些歌頌文明盛宴、嚮往美好未來的氣味。這不是很符合世界博覽會的精神嗎?各國展現新穎的科技與自豪的文化,將人類的發展路徑濃縮在一場展覽中。尤其是1970世博主題「人類的進步與調和」,有替人類二十世紀下半指引明路的期許,也有主辦國日本亟欲脫離戰後年代、重新奮起的志氣。

諷刺的是,那正好也是美蘇冷戰對立、核武恐怖平衡的年代。千萬人次參觀的蘇聯館與美國館,在名為進步與調和的世博會旗幟下,其實是相互保證毀滅的兩大敵對國;而作為舞台的日本,還是世界上唯一的核武「被爆國」。

這是世博會複雜的多面,表面看似文明的調和,裡側卻是千絲萬縷。

▊從Industry到World View

世博會(日文稱「萬國博覽會」)可以追溯到1851年的英國倫敦,在水晶宮舉行的工業產品博覽會。在此之前,類似的商會、展覽會已經在歐陸出現,但這種以國家之力舉辦、特意向公眾展示工業技術實力的形式,是當時的英國奠定了往後的博覽會樣貌。彼時,英國正是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工業化和文化社會的先進程度為世界數一數二,透過博覽會的形式展現了帝國的雄厚實力。此後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世博幾乎等同於工業化時代的展演場,電話、縫紉機等諸多新發明,也是在這個時代首次於世博會上亮相。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世博會過去時常使用的主題詞彙:「Industry」、「Technologies」、「Science」之外,有關於「Arts」和「Culture」出現的頻率也增加,再以二戰為分界點的話,可以看到戰後關懷的題目更傾向於「Tomorrow」、「Future」、「World View」探討未來、提倡世界主義的概念。

台灣以「TECH WORLD館」名義參展2025大阪世博,館內的生命劇場,透過領先的視覺展演技術,傳達對生命的尊重。(圖/本報記者甘芝萁攝影)

時至二十一世紀,世博流行的主題更注重自然環境議題,追求永續發展成為當代顯學。微妙的是,一部世博會發展史,也像是一部從工業化到全球化的「迷你版」人類社會發展史。這種線性的進步主義史觀,以經典的電玩遊戲類比,就像《世紀帝國》(Age of Empires)或《文明帝國》(Civilization)系列的呈現方式,世博會就是遊戲中的奇觀事件,為國家帶來正面利益,乃至於科技與文化的勝利。

世博會的實現,本身就是高度政治力和資本施展的結果。但是我們不必然只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博,認定這就只是人類粉飾太平、競逐霸權與利益的場域。世博會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反映社會極為複雜的脈動,是故日本還有所謂的「世博學」,專門探討與世博有關的歷史記憶、社會與文化議題。

擅於「研究自己」的日本人,認為不同世代對於世博的記憶有著明顯的落差。與1970世博有淵源的平野曉臣,提出「世博記憶的三個世代」說法:當年參加世博的第一世代,經歷日本戰後高度成長期,將世博看作是一場夢幻盛宴。第二世代則是經歷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會的世代,此時已經要邁入泡沫經濟,對於世博的美好記憶不再,多抱持批判與否定的角度看待。在此之後的第三世代,對他們而言世博已經是上一個世紀的歷史,屬於不關心,也無記憶的世代。

這樣的落差或許也是當今2025世博的難題,當新聞民調都發現日本對於這次世博的關心程度低迷時,還能夠召喚出1970大阪世博的熱情嗎?當代對於這類耗費巨資、大興土木的活動,也不乏質疑其必要性與成效的省思。

不過,人類是需要尋找意義的生物。儘管我們都知道世博的主題有些理想主義,甚至冠冕堂皇,但是描繪未來與夢想並非毫無意義,而是我們知道人類還可以更好。從1970世博到2025世博,或許日本懷念的不是當年的場景,而是那個「盼望著未來的自己」,一個對於世界還有信心的自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聚焦2025大阪世博 大阪 當代文化現場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康文炳/壯闊的時代,嘲諷的歷史

吳鈞堯/驀然回首,時光舍利

曾進豐/一代詩僧傳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