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於沉思的輕微憂鬱:告別焦慮,請擁抱Lo-fi 音樂的低傳真旋律

低傳真音樂——講Lo-fi 音樂可能更直覺,會讓你一下子就聯想到YouTube頻道上作業永遠寫不完的Lo-fi Girl,而你更可能曾經和她一起寫作業。
這樣的聯想體現了Lo-fi 音樂的幾個重要特徵:慢速節拍,朦朧模糊的音色,90年代風格的動畫或插圖。它還能夠喚起了一點輕微的憂鬱,特別適合在下雨天的室內,或因忙碌而有沉澱心思需求時聆聽。該流派躍入大眾視野約莫可追溯至2010年代後半,但相關歷史及定義,卻遠較Lo-fi Girl寬廣得多。
一般認為,Lo-fi 音樂可追溯到90年代的嘻哈音樂,與「Boom Bap」此一嘻哈音樂的子流派關係尤其親密,這裡所說的「Boom Bap」其實是個狀聲詞,你可以用「咚滋搭滋」的邏輯來理解它,Boom Bap, Boom Boom Bap的循環節奏就是Lo-fi 音樂的基本邏輯,創作者可以隨意摘取其他音樂種類的元素、採樣來加以點綴。去到千禧年間,嘻哈歌手如J Dilla和日本音樂人Nujabes則進一步為它賦予獨特的外觀。
但在90年代音樂場景,Lo-fi 很難說是一種滿足某些條件便可複製的風格。當時的「低傳真」,被用來泛指一切因預算及技術限制,不得不採用簡易的設備、違反常理的錄音手法製作的音樂。儘管種種實驗性創新對後世甚鉅,值得留意的是這個時期的低傳真作品幾乎都有著出色的旋律及演奏,與如今沒有歌詞、沒有顯著情緒起伏的Lo-fi 音樂大相逕庭。
不難發現,90年代及其後被以「低傳真」定義的音樂,與人們所認知的Lo-fi 音樂是截然不同的兩樣東西。在情感層面,我們會形容後者有種復古親密的感覺,它舒緩平靜的特質與搖滾現場格格不入,反而適合安靜的場合,予人作放鬆身心或進入專注狀態的調劑,比如書店、咖啡館,或平價時尚服飾店。簡單的說,就是像壁紙那樣沒有存在感的音樂。
如此特質也為Lo-fi 音樂招來不少批評。較低的入門門檻,雖然讓創作者能夠不設限的自由探索其音樂想法,卻也意味著濫竽充數及公式化,簡單的節拍及旋律,通常也意味著乏味且缺少真正的聆賞價值——微妙的是,假如有人試圖在創作中改善這些缺陷,也會令他的作品變得不那麼「Lo-fi 」。
獨立民謠樂團Bon Iver的首張專輯《For Emma, Forever Ago》、民謠搖滾大師Neil Young的《A Letter Home》均是與高科技錄音室絕緣的精品。
所以Lo-fi 音樂就只是缺乏情感深度及表達能力的流水線消費品嗎?相關討論必須回到聆聽音樂的目的上。有時候我們分析音樂,像解謎一樣在旋律與編曲的鋪陳推展中感受到刺激;有時候我們追求紓壓、理清思緒,來點讓人平靜的音樂自然無妨;而對於那些初出茅蘆的音樂創作者,Lo-fi 音樂或許正是反映其個人創作特性、成長歷程最簡明的方式。
在Lo-fi 音樂中尋找「天啊,這真是一首好歌」的讚嘆顯然是搞錯重點了,它要帶給你的是一種良好的感覺,略有瑕疵卻無傷大雅。在某些情況下,內容比形式更重要,關於創作,要緊的永遠是想法。
Daniel Johnston是一名頗具傳奇色彩的歌手,由於患有精神疾病也未曾受過專業音樂訓練,他的音樂顯出一種童稚真誠的色彩,原始的收音方式更為之增添魅力。美國搖滾樂團Nirvana的主唱Kurt Cobain曾將Daniel Johnston的〈Yip/Jump Music〉列為他最喜歡的唱片之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