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飄揚在北愛爾蘭的以巴國旗

前陣子看了2025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你的國,我的家》,講述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隊將人世居的村落劃為軍事用地,強迫搬遷,拆除房舍、學校,填平水井,甚至對抗爭者、記者開槍。紀錄片相當令人悲傷,導演兼抗爭者的尤瓦爾.亞伯拉罕更說:「我們已經這樣幾十年了。」

不同於烏俄戰爭「入侵者」與「被入侵者」的鮮明差異,以巴衝突的「孰是孰非」向來複雜,全球都在選邊站。許多台灣人共感以色列被強敵環繞卻屹立不搖,2023年哈瑪斯(巴勒斯坦宗教性政治組織)攻擊音樂祭後,更是偏向挺以;相較之下,西方民間則普遍同情巴勒斯坦,雖然不認同暴力,但認為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長期不公,才導致暴力行動升溫。

在眾多「他人事」般的輿論中,我對北愛爾蘭最印象深刻。如果去北愛旅遊,就會發現以巴隨處可見,懸掛愛爾蘭國旗的天主教(共和派)社區,往往會出現巴勒斯坦國旗;有英國國旗的新教(保皇派)社區,則有以色列國旗飄揚。在地人論起以巴,彷彿那不是遠在海外的衝突,而是全民在乎的「自家事」。

為什麼有這樣奇妙的光景?這要回到來解釋:愛爾蘭過去長期受英國殖民統治,1921年終於得以獨立,可是新教徒占多數的北愛依舊歸屬英國。其後,北愛天主教徒作為少數,政治傾向又與統治者對立,不止工作、居住受箝制,只要稍作反抗,便會換來軍警射殺、濫捕。

如此處境下,北愛爾蘭共和軍(IRA)漸獲民心。講到IRA,國際印象多是「恐怖攻擊」:多次放置炸彈、造成傷亡,使當時英國極度恐慌。(儘管IRA同樣有和平抗爭、政治干預等路線。)然而來到北愛的天主教社區,這些為世界唾棄的「恐怖分子」,卻是居民的親戚、朋友、戀人,IRA成員的紀念碑四處都是。正因這樣的脈絡,北愛天主教社區理解「被殖民」的辛酸與反抗,力挺巴勒斯坦,新教社區則同理受恐怖攻擊威脅的壓力,傾向支持以色列。

如同以巴問題的難解,儘管北愛的血腥衝突已大致結束,過去卻依舊深深影響當代。社區依然高掛不同國旗,政黨也可輕易區分來自哪一派,實際與北愛人對話,更有許多人相信「脫英入愛」遲早會發生。

從日常生活角度來看,2021年,有三分之一的學校仍專屬新教或天主教,兩邊對歷史的認知也是天差地別。我有個北愛爾蘭長大的亞裔朋友,他跟我一起參加歷史走讀後,才第一次詳細認識北愛的族群衝突——這代表在一部分教育中,這段歷史是隱身、彷彿不存在的。當地旅行社也曾向我分享,當他們試著帶學生走讀城市,敘述雙邊觀點、歷史時,有新教家庭的同學拒絕進入紀念IRA成員的公園,因為光是走進去,就像是「背叛自己社區」。

回望台灣,我們也曾經走過傷痛,各個族群都帶著不同的痛苦,有的多次被掠奪,有的被迫噤聲,有的不被看見,好在多方的努力下,愈來愈多的歷史被保存下來,不論好的、壞的,都有人去談論。在國際情勢、經濟壓力都日趨緊繃的日子裡,討論歷史像是一種奢侈,但對我來說,傾聽不同聲音、理解不同立場背後的成因,也是我作為一個微小的個體,少數能做到的。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歷史 國旗 巴勒斯坦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九里安西王/槍口下的機密任務

柏格利/【網路徵文優勝作】愛的把手

林比比鳥/一碗麵

汪漢澄/虛空之樂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