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zel/吃出一片真心誠意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常見君王們滿臉嚴肅地說:「朕要齋戒沐浴,準備祭天/祭祖。」講到齋戒,我們以儒釋道的習慣,聯想的是葷腥不沾、避免飲酒,連辛香料都不可碰。但「齋戒」一詞可並非東方專屬,當我聊西方史時,常有人好奇,基督徒的齋戒是否也茹素呢?

在資源緊缺的過去,「忌口」對古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誠意表現。貪嘴無論在東西方皆是容易被人恥笑的特質,以基督教觀點,「饞」甚至位列七宗罪,不是小小癖好,而是人格缺失。相比於漢家佛道教出於憐憫、不願殺生、避免動搖心性的齋戒邏輯,基督徒的進食管控方式就多了。簡單的小齋,稍微限制進食的類別即可;碰上節慶大齋,則應減量進食,一天只可吃一餐;假如有什麼想懺悔的大罪,個別虔誠的信徒還可能斷食整日──不過無論哪種齋法,就是沒有茹素這一說。

在羅馬天主教一家獨大的時代,齋戒法中的確也有不吃肉的形式:由於耶穌受難日發生在星期五,故每周五天主教徒均不能吃長了腳的肉,但海鮮則不在此列,吃魚吃蝦都請便。因此在宗教改革期間,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為了讓新創立的英國聖公宗,與傳統天主教有鮮明的區別,還刻意推廣「星期五,不吃魚」的活動,提倡人民公開吃肉表達對國家政策的支持。

事實上,基督教神職人員的飲食絕對比東方出家人精采許多,不但葷素不忌,酒精更是官方儀式中必要的一環。在聖餐禮中,紅酒代表耶穌之血,許多大型修道院會在酒業上鑽研,不但自營酒莊,部分氣候得宜的地區連葡萄都是自己種植的。此外,價格更親民的啤酒也很受歡迎,修道院往往持有祕密配方,能量產出獨一無二的口感與香氣,販酒也成為教會重要收入來源;比利時的修道院精釀出大名堂,至今都是市場上大受歡迎的品項。

餐食方面他們也不遑多讓,由於信徒可能由四面八方抵達大型教堂禮拜朝聖,為了讓長途跋涉的訪客能好好休息,修士們也會提供食物。這些餐點不會是大魚大肉,通常是看院內栽種了哪些當季蔬果恰好可以採收。但簡單的食材往往能以最新鮮的原味魅力四射,至今在義大利的教堂裡,修士們的獨家食譜仍然讓訪客們魂牽夢縈呢!

其實信仰虔誠與否,關乎一心。中國喝酒吃肉的濟公說:「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意即如此。漢傳佛教雖講求茹素,但有心鑽漏洞者,一塊豆腐同樣能精雕細琢,也未見得較簡樸的葷食更誠心。不過從飲食文化中,確能窺見東西方哲理的區別,如今我們口中的佳肴,很可能都隱藏了古老的來龍去脈呢!

●本文作者為Podcast頻道《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主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陳冠言/職場海洋生物變身指南

【繽紛講座】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羅昆芳/圓滿的第六堂課

黑潮藍/多莉之舞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