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獨立出版百家爭鳴,但是獨立出版在通路上還是不利,然而這也是整個出版產業結構性的問題。目前的新書量太高,有些書甚至沒辦法在新書平台待上一個月,而在網路商店上架之後,也不一定有露出。
因此,除非透過出版社全書系書展的方式,利用強打新書和折扣贈品,同時帶出舊書一併銷售,不然已經出版的書就再也沒有曝光的方式。然而,獨立出版因為印書量少、書籍品項也少,幾乎不太可能在連鎖書店舉辦全書系書展。在缺乏長期的曝光之下,銷售期限相較於大型出版社的書種,便短了許多,幾乎只有新書強打期可以拼鬥,若是當時銷售不理想,銷售生命便可能攔腰而斷。只能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創造奇蹟,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書!
因此,行銷企劃就是重點了,必須讓讀者知道我們的品牌,也必須讓通路願意陳列我們的書籍,或給予比較好的曝光。
在書林擔任編輯時,鮮少參與通路的報品,就連行銷活動也只能出出主意,鮮少實際參與。
但如今踏上獨立出版的道路,要是行銷不太積極,很有可能仗還沒開始打,就被遺忘在場邊,一個月過後只能草草下架。為了讓通路、讀者認識這一家新的出版社,就算對於行銷有多不熟稔,也得硬著頭皮去嘗試了。
為了讓通路認識逗點這個新品牌,我則是請經銷商安排時間,然後帶著年度出版計畫書,還有最新的書介,親自前往提報。由於是新的出版社,出版內容又是詩集,的確被問到許多問題,例如「以前幾乎沒有出版社會專程過來提報詩集耶」、「你們怎麼那麼勇敢要一直出詩集」、「你確定這賣得動嗎」之類的。
也因為知道了通路的反應,我大概知道他們對於詩集的態度,因此就要說服他們,讓他們相信這是有機會成功的事情。於是我便提出當時敲定的書店活動以及宣傳方式,一一解釋,讓通路知道逗點並不是一個只求讓書進入通路的出版社,而是一個主動積極想要把書推廣出去的出版社。
當然通路一開始有些質疑,畢竟是全新的出版社,推出的作品又不是他們熟悉領域的作家,也只能盡力施展「相信我之術」,搭配一些「看得見」的努力證據,來說服他們了。
至於對一般讀者的宣傳,除了酷卡、海報,還有較為密集的書店活動之外,媒體曝光則是可遇不可求,只能透過寄送公關書還有書訊,期待對方幫忙了。
由於沒有太多錢,只能依靠網路來讓讀者多認識逗點,於是我們透過Google的免費部落格服務,開了逗點的官方網站。由於分享是逗點的「結社」概念之核心,我希望逗點的網站能夠提供許多有趣的故事,讓讀者消磨一整天的時間,慢慢閱讀,從中找到一些樂子。
我們不是電腦高手,做不出華麗的特效,只能用內容取勝。當時我們把網站設定為線上月刊,設定該月主題(如鬼月、旅行等),再透過R.E.D.(Read Every Day)的單元,徵求稿件或是主動搜尋稿件轉載刊登,吸引讀者前來閱讀。不過,隨著谷涵的離去,我也沒辦法獨自維護,因此便停止R.E.D.單元,改為不定期專欄形式,繼續提供值得分享的文章。另外,也透過開箱文的形式,拍攝每一本書進入工作室的樣貌,然後由我或是谷涵寫一篇文章來介紹這一本書的裝幀故事。
透過網路的分享,有越來越多人知道逗點,儘管逗點幾乎都推新人的作品,銷售數字不一定每次都好,但是對於建立作者的知名度,還是有一定的把握。
曾經在通路遇見同業,她好奇地問我:「為什麼每次你都要親自來提報?有些比較小的書就讓經銷商自己介紹就好啊,每次都從桃園上來實在太累了。」
先不管「從桃園上來」這句話,的確,對於印刷量較少的書籍,我其實不需要親自提報,但是只要能夠和通路見面,就算只有簡單打個招呼,也能讓他們知道「逗點目前還好好的」。每一本書,不管製作規模大或是小,都是花了苦心的,因此無論如何,只要有機會,我都要一一解釋,不能讓這些書就此消失在書海。
我還記得,當我在臉書成立逗點的粉絲團時,看著個位數字的粉絲(裡頭全都是朋友),很感嘆地對著谷涵說:「你覺得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突破五百呢?」然後,兩年後的今天,逗點粉絲團的人數剛剛突破四千了,而網站的總點閱也終於突破十八萬,以一個專出純文學書的獨立出版社而言,應該算是不錯吧?
不,還不夠啊啊啊啊啊。
就算我知道貪心不足蛇吞象,還是不夠啊啊啊啊!
對於一個將要持續推出新人作品的出版社而言,如果品牌形象不夠紮實,將很難說服讀者相信我們的作者。因此,直到全部的文青還有非文青都知道我們為止,不能停下來,繼續衝刺吧,逗點。
本文摘自《人渣文本:給「飛踢,醜哭,白鼻毛》/ 明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