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出版人,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著有《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那些乘客教我的事》、《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譯有海明威作品《太陽依舊升起》、《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我們的時代》。
獨立出版人,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著有《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那些乘客教我的事》、《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 騙你的》,譯有海明威作品《太陽依舊升起》、《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我們的時代》。
「在別人眼裡,逗點文創結社將是什麼樣的出版社呢?」
等到工作室塵埃落定,出版社名字也決定之後,真正的煩惱才開始。
有一種說法是三十歲之前,你的臉是由父母決定的,但三十歲之後,你的臉就是由自己決定。離開前東家,然後自己創業,或多或少養成了許多習慣以及思維模式,要如何從中擷取長處,修改不適合自己的部分,也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於是,我便開始檢查以往的工作手記,並且審視先前編輯過的每一本書,想要在裡面歸納出最適合我的工作方式,和我編輯過程中最愉快的書籍。我發現我編得最好的書是語言學習書,但最快樂的則是文學書籍,然而語言學習書的製作成本太高,現階段我無法應付,只能列為逗點茁壯後的可能路線之一。
在這個階段,我的同學和老師也決定把他們的詩稿(註:也就是後來的「詩,三連發」作者群)交給我出版,我分析他們的稿件特色,同時研究自己將來可能出版的稿件,慢慢歸納出逗點文創結社勢必以華文創作的純文學書籍為主。然而,市面上早已有「聯合文學」「印刻」、「寶瓶」、「聯經」等偏文學綜合型出版社,光就詩集也有「黑眼睛」、「角立」和「唐山」等出版社,要如何走出一條獨特的路線,又不至於被瓜分,這真是一大難題。
看看他人,想想自己,我開始審視自己的閱讀習慣,這才發現我的純文學書籍閱讀量較少,平日最喜歡閱讀的東西除了日本漫畫和書籍設計等書籍之外,並沒有完整的脈絡。也就是說,我是純粹緣分型的閱讀者,不會因為他人強力推薦而決定閱讀某書,也不會因為某一本書是經典而決定去閱讀,閱讀的動機除了封面設計(我真的是視覺動物)、文案、作者背景之外,就是直覺。
平日觀看的電視或電影,除了動畫、動作片、喜劇之外,就是恐怖片,回家只喜歡看八點檔鄉土劇和《康熙來了》,聽的音樂除了美式嘻哈和節奏藍調之外,幾乎都是泡泡糖音樂。
我還想到自己先前推薦電影時(尤其是恐怖片),都會被朋友嫌棄,說我品味極差(幸好我後來認識了影評人但唐謨,才發現自己原來一點都不怪)。
我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我的老天,這樣看來,沒那麼文藝青年的我,才剛創業卻要出最最文青的詩集,到時勢必會被其他文青出版社打趴在地上一蹶不振啊!這樣可以嗎? 等等,或許可以。
既然同樣的書稿,交給不同的人去作,就會生出不同的樣貌來,獨立出版的本質,更是完全反應了選書人的個性。那麼,一個沒那麼文青的文青出版的書,不受公司傳統包袱的影響,也沒有制式規格可循,最後應該比較容易變成一本有意思的書吧? 好!沒那麼文青的文青書籍,這就是逗點的路線!
此外,我多半抱持著「下一本書就在目前閱讀的這一本書裡」的想法,通常會因為閱讀某一本書時,發現其中提到了另一本書,或是提到某種吸引人的概念或是現象,便在閱讀完這一本書的時候,依此去找下一本書來讀。對我而言,每一次的閱讀都是新的冒險,而每一本書也沒有真正讀完的一天,因為你總是能夠在下一本書找到類似的概念,去補足前一本書的概念;無論你讀了多少本的書,你讀的其實都是同一本書,一本讀不完的書,沒有句點。
「閱讀,沒有句點」的概念,就此變成了逗點的核心概念,更變成一個貼上我個人惡趣味標籤的實驗計畫,雖然有點任性,雖然有點小家子氣,但這將是我這一輩子的閱讀痕跡,而我也將為它負責。路線確定後,也得開始思考目標讀者群。因為逗點一開始便會推出閱讀門檻較高的詩集,假如以金字塔比喻閱讀難度,這些平日喜愛閱讀詩集的讀者,應該就是金字塔頂端的讀者。我的理想是,先鎖定金字塔頂端(前五分之一)的讀者,然後透過不同的出版品,或是比較有趣的包裝方式,設法吸引金字塔頂端往下到中段約莫三分之一的讀者。雖然我希望影響層級能更廣一些,但我不認為純文學書有辦法包裝成大眾書籍,至少目前的我能耐不夠,因此還是懷抱著可以達成的目標,再往下進行比較保險。不過事後證明,這樣的目標太過理想了,但目標要求不能降低,
不然鬆懈之後,一定很難回去原有的高度。雖然辛苦點,可是一旦更接近目標一步,也就更令人欣喜吧?
總而言之,逗點就這樣和我本人綁在一塊兒了,可能有時品味好,有時品味怪,不過你永遠無法預測逗點之後會出現什麼,所以就陪著我一起閱讀,好嗎?
本文摘自《人渣文本:給「飛踢,醜哭,白鼻毛》/ 明日工作室
我不怕打輸,只怕還沒上場,比賽就結束了。
雖然現在獨立出版百家爭鳴,但是獨立出版在通路上還是不利,然而這也是整個出版產業結構性的問題。目前的新書量太高,有些書甚至沒辦法在新書平台待上一個月,而在網路商店上架之後,也不一定有露出。
因此,除非透過出版社全書系書展的方式,利用強打新書和折扣贈品,同時帶出舊書一併銷售,不然已經出版的書就再也沒有曝光的方式。然而,獨立出版因為印書量少、書籍品項也少,幾乎不太可能在連鎖書店舉辦全書系書展。在缺乏長期的曝光之下,銷售期限相較於大型出版社的書種,便短了許多,幾乎只有新書強打期可以拼鬥,若是當時銷售不理想,銷售生命便可能攔腰而斷。只能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創造奇蹟,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書!
因此,行銷企劃就是重點了,必須讓讀者知道我們的品牌,也必須讓通路願意陳列我們的書籍,或給予比較好的曝光。
在書林擔任編輯時,鮮少參與通路的報品,就連行銷活動也只能出出主意,鮮少實際參與。
但如今踏上獨立出版的道路,要是行銷不太積極,很有可能仗還沒開始打,就被遺忘在場邊,一個月過後只能草草下架。為了讓通路、讀者認識這一家新的出版社,就算對於行銷有多不熟稔,也得硬著頭皮去嘗試了。
為了讓通路認識逗點這個新品牌,我則是請經銷商安排時間,然後帶著年度出版計畫書,還有最新的書介,親自前往提報。由於是新的出版社,出版內容又是詩集,的確被問到許多問題,例如「以前幾乎沒有出版社會專程過來提報詩集耶」、「你們怎麼那麼勇敢要一直出詩集」、「你確定這賣得動嗎」之類的。
也因為知道了通路的反應,我大概知道他們對於詩集的態度,因此就要說服他們,讓他們相信這是有機會成功的事情。於是我便提出當時敲定的書店活動以及宣傳方式,一一解釋,讓通路知道逗點並不是一個只求讓書進入通路的出版社,而是一個主動積極想要把書推廣出去的出版社。
當然通路一開始有些質疑,畢竟是全新的出版社,推出的作品又不是他們熟悉領域的作家,也只能盡力施展「相信我之術」,搭配一些「看得見」的努力證據,來說服他們了。
至於對一般讀者的宣傳,除了酷卡、海報,還有較為密集的書店活動之外,媒體曝光則是可遇不可求,只能透過寄送公關書還有書訊,期待對方幫忙了。
由於沒有太多錢,只能依靠網路來讓讀者多認識逗點,於是我們透過Google的免費部落格服務,開了逗點的官方網站。由於分享是逗點的「結社」概念之核心,我希望逗點的網站能夠提供許多有趣的故事,讓讀者消磨一整天的時間,慢慢閱讀,從中找到一些樂子。
我們不是電腦高手,做不出華麗的特效,只能用內容取勝。當時我們把網站設定為線上月刊,設定該月主題(如鬼月、旅行等),再透過R.E.D.(Read Every Day)的單元,徵求稿件或是主動搜尋稿件轉載刊登,吸引讀者前來閱讀。不過,隨著谷涵的離去,我也沒辦法獨自維護,因此便停止R.E.D.單元,改為不定期專欄形式,繼續提供值得分享的文章。另外,也透過開箱文的形式,拍攝每一本書進入工作室的樣貌,然後由我或是谷涵寫一篇文章來介紹這一本書的裝幀故事。
透過網路的分享,有越來越多人知道逗點,儘管逗點幾乎都推新人的作品,銷售數字不一定每次都好,但是對於建立作者的知名度,還是有一定的把握。
曾經在通路遇見同業,她好奇地問我:「為什麼每次你都要親自來提報?有些比較小的書就讓經銷商自己介紹就好啊,每次都從桃園上來實在太累了。」
先不管「從桃園上來」這句話,的確,對於印刷量較少的書籍,我其實不需要親自提報,但是只要能夠和通路見面,就算只有簡單打個招呼,也能讓他們知道「逗點目前還好好的」。每一本書,不管製作規模大或是小,都是花了苦心的,因此無論如何,只要有機會,我都要一一解釋,不能讓這些書就此消失在書海。
我還記得,當我在臉書成立逗點的粉絲團時,看著個位數字的粉絲(裡頭全都是朋友),很感嘆地對著谷涵說:「你覺得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突破五百呢?」然後,兩年後的今天,逗點粉絲團的人數剛剛突破四千了,而網站的總點閱也終於突破十八萬,以一個專出純文學書的獨立出版社而言,應該算是不錯吧?
不,還不夠啊啊啊啊啊。
就算我知道貪心不足蛇吞象,還是不夠啊啊啊啊!
對於一個將要持續推出新人作品的出版社而言,如果品牌形象不夠紮實,將很難說服讀者相信我們的作者。因此,直到全部的文青還有非文青都知道我們為止,不能停下來,繼續衝刺吧,逗點。
本文摘自《人渣文本:給「飛踢,醜哭,白鼻毛》/ 明日工作室
行動閱讀的時代早已經來臨,越來越多的捷運、火車、公車通勤族,埋頭使用手機,玩遊戲、看新聞,或是閱讀他人的臉書。
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型電腦的普及,也讓電子書的輪廓慢慢清晰,減輕了出版業者先前對於投入電子書市場的焦慮。當大部分手機用戶已習慣在智慧型手機的螢幕上閱讀文字,閱讀的內容是否能夠跟上這些習慣,甚至是:出版社有沒有辦法跟上這一波閱讀潮流,重新啟動文學閱讀的可能?
根據幾家電子書廠商的數據分析,隨著行動閱讀載具(如手機、平板型電腦)的普及,電子書用戶正穩定增加。目前最受歡迎的電子書為圖文豐富的雜誌,二為言情小說。其中雜誌的讀者,多半透過PDF格式或是APP在平板型/家用電腦閱讀,也因為圖片豐富的關係,檔案較大,不適合手機下載。至於言情小說或其他以文字為主的書籍,則是透過Epub格式,檔案輕巧容易下載,方便在手機上閱讀。言情小說在電子書通路的流行,則完全反應了租書店閱讀人口的消費習慣,這也是一般文學出版社最容易忽略(卻最具影響力)的讀者群,而電子書通路特殊的「租借服務」,把手機變成租書店,只要十元、二十元,就可以把書籍下載到雲端書庫,然後在—宛如電影《不可能的任務》中傳遞機密訊息的儀器—達到限制閱讀的時間期限後,檔案便消失不見,杜絕盜版可能。
在紙本書通路獨佔鰲頭的翻譯小說呢?由於先前台灣多數出版社簽訂出版合約時,多半未簽署電子書版權,因此目前僅有少數簽署電子書版權的作品能夠登上排行榜,目前表現最好的,則是搭配了電影熱潮的《飢餓遊戲》系列,或是引發熟女閱讀熱潮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如今,電子書的通路需要更多的書,日益增多的電子書使用者,也會有相同的需求。在翻譯小說尚未大量進駐之前,華文文學書籍如果操作得當,的確有可能卡位成功,並且開發—相較於紙本讀者而言—更新、更年輕的讀者群。這些讀者們可能早就習慣在租書店閱讀輕小說,或是在便利商店購買口袋書閱讀,或許有一天,當他們的閱讀經驗逐漸熟成,也會想要閱讀稍具挑戰性的作品。這時,希望他們讀到的,是一本精采有趣的華文創作書籍。
當一個人能夠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娛樂、社交、求知、購物等日常行為,可以想像,閱讀的習慣也將在智慧型手機實踐。出版社(內容提供者)必須審慎思考,行動閱讀者能夠在電子書通路找到什麼樣的文本,而他們又願意願意花多少錢購買一本電子書。
在手機上閱讀臉書只是起點,而閱讀,沒有句點。
本文摘自《人渣文本:給「飛踢,醜哭,白鼻毛》/ 明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