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最讓人害怕的,莫過於在「永久」的高點買進,而到需要用錢之際,資金卻呈現重大虧損。以日本股市走勢為例。假如資金是在1989年的高點投入,過了20年,到2009年都仍是虧損。投資人最怕遇到的,就是這樣的狀況(詳見圖1)。
當資金在單一時點全部進入市場,且單一時點全部離開市場時,一旦運氣不佳,就有可能遇到如日本股市的狀況。與其讓資金在單一時點進出,不如讓資金分散開來,

圖片來源:《綠角的基金8堂課:獲利贏過經理人》/經濟日報
在不同的時點進出市場。例如退休金累積計畫,就是一個分散投入與提出時點的典型例子。假設一個人從25歲開始工作,以累積退休資產為目標,預計在60歲退休。這時候,很多人看待退休投資,只會看到25~60歲這段期間的投資報酬,深怕在這段期間,遇到一個跌到爬不起來的市場。
但實際上,以退休為目標的投資過程,可以分為「累積期」與「提領期」兩部分:在一個人還有工作能力,每月有薪資收入時,是他退休資產的累積期;一旦退休之後,每月從退休資產中提取生活費時,則是進入了提領期。以這個例子來看,從25∼60歲是累積期,60歲之後則是提領期。不過,退休的開始,不是投資的結束,而是另一階段的開始。這個人不會在60歲當下,就需要未來所有生活所需要的資金,他只需要那一年的生活所需。如何讓退休資產順利支撐老年的生活所需,是退休後必須面對的投資課題。
以累積退休金為目的的投資,對大多人來說,是一個在累積期不斷投入市場,在提領期逐步退出市場的投資過程。所以,投資人不必擔心從25∼60歲這個點到點的市場報酬。我們可以假想一下,這位投資人在60歲花用的錢,是在25歲投入的,在61歲花用的錢,是在26歲投入的。在60歲後,每一筆提出的生活費用,其實都經歷過了35年的投資期間。依此類推,我們會發現,這位投資人有幾個35年的投資期間呢?其實有數十個。
假如他從25~60歲這個35年,市場報酬不佳,沒有關係,他還有機會。他還有26~61歲這個35年,也還有40~75歲這個35年...他有許許多多的35年。這樣一個投資過程,會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綠角的基金8堂課:獲利贏過經理人》/經濟日報
在這樣的過程中,投資人的資金就像一條隨著時間緩緩流過的水流。在累積期,我們以薪資的一部分投入這條水流中,希望它逐漸茁壯;在提領期,我們從這條水流中一瓢瓢領取我們過去累積的成果。這樣一個類似流水的金流概念,是大多投資人真正會面臨的過程。而投資人也要以符合這個現實的投資策略,才能正確處理這個過程。
也就是說,「擔心某個時點到某個時點的投資報酬不佳」是正確的態度,但為了避免點到點投資時,遇到極差報酬的風險,投資人必須採取對策。處理方法很簡單,就將投資的進入與離開點,分散在一長段不同的時點就可以了。如此一來,投資人便避開點到點的投資,採行了一段時間到另一段時間的投資。
本文摘自《綠角的基金8堂課:獲利贏過經理人》/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