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的書架/「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林榮基:從香港到台灣,一個漂泊書商的文化使命

琅琅悅讀 漂洋過海的書架
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林榮基。記者曾原信/攝影(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林榮基回憶裡的香港——精確而言是90年代的香港,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打比方的話,當時的香港就有點像今日的台灣,社會自由度高,經濟發展穩健。港英政府推行的政治改革雖受各方因素制肘,卻給香港帶來現代化的治理系統及相對自由的言論環境,為港人政治參與奠定基礎。

「現在呢,則退回台灣戒嚴時期。」

因「銅鑼灣書店事件」而廣為人知的林榮基是書店創辦人暨店長,2019年時因香港特區政府欲修訂逃犯條例,有人身安全之虞的他毅然來到台灣尋求庇護,並於隔年重操舊業,延續銅鑼灣書店的社會使命。由於在香港民主運動中扮演一定角色,如今銅鑼灣書店已成為文化地標,吸引著關心兩岸三地議題的讀者。採訪當日,便有一對自澳洲返台的母子專程前來書店選購書籍,林榮基一面招呼客人,一面分享他對知識價值的重視及文化反思,我們的話題也涉及香港與台灣,兩個相似而又不同的社會的比較。

林榮基名片上印著2019香港社會運動中常見的迷因青蛙佩佩(Pepe the Fr...

林榮基早年從事過各種類型的工作,工廠、物流、推銷員,但始終對閱讀情有獨鍾。輾轉之下,他去到香港中華書局擔任推銷員,一待就是四年。直到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爆發,林榮基的人生軌跡才發生重大轉折。港人上街頭聲援廣場學生,香港中華書店卻迎合政治風向,更出版《天安門風波》一書,試圖淡化事件真相。深感良心不安、無法認同其他同事冷漠態度的他離開中華書局,先是投身批發業,兩年後1994年創立了銅鑼灣書店。

90年代香港與台灣的出版市場互動相當頻繁,當時,銅鑼灣書店裡的藏書有七八成來自台灣,中國大陸發行的書籍也佔相當數量,林榮基經常往返陸港台三地。他回憶,早期台灣出版過相當多中國大陸研究書籍,從學術性專書到更為通俗的中共高層秘辛、權力鬥爭史,在香港都大受歡迎,反而台灣本地市場銷售不佳,書店也不會上架顯眼的位置,而是堆在貨架積塵。

「香港非常好賣的書,在台灣是沒人看的。」隨著2003年香港開放自由行,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遊客來港尋求「禁書」,台灣出版商窺得商機,才逐漸將出版重心轉向香港市場。林榮基也觀察到,港台讀者對中國大陸議題的關注程度存在顯著差異。

「其實直到今天,台灣人對於中國大陸議題的關心程度,仍與90年代香港人不可相比。」他認為,地理位置和政治體制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相較隔海相望的台灣,地理上與中國大陸相連,人民往來更為頻繁的香港,自然對大陸的政治、經濟、社會動態保持敏銳度;而台灣由於建立民主制度,民眾對自由風氣充滿信心,因此相對不擔憂來自對岸的影響。

歷史是諷刺的。在港區國安法實施以後,由於出版自由緊縮,現況反而是香港書籍須要漂洋過海赴台灣出版。「跟以前台灣學者學生去香港找書的情況剛好反過來,現在是香港人到台灣找本地無法出版的書籍。」林榮基感慨道。

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林榮基。記者曾原信/攝影(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過去林榮基經常攜帶書籍入境內地,或從香港郵寄至大陸。作為「銅鑼灣書店事件」其中一名失蹤者,他正是在前往深圳的途中於海關遭便衣人員帶走。有段時間,他每天從香港寄出五包書,每包五公斤,數年下來共寄出4000多本書籍。堅持不懈是希望讓更多人接觸到未經審核過的資訊。

「我覺得書店等於一個社會的靈魂。一個社會沒有靈魂有意義嗎?」因此,無論香港還是台灣,他都致力於書店經營。林榮基認為,倘若銅鑼灣書店在台灣有使命,那便是效仿從前的猶太人,即便離開土地流落他鄉,仍在各地保存原有的文化;另外就是「搞議題」——雖然對台灣小書店多走文青路線的取向有所保留,他仍肯定那正是自由的體現。「我也喜歡文化藝術,但力氣還是會放在通過書本讓台灣人瞭解真實的社會狀況、真實的兩岸狀況。沒有讀書就沒有足夠知識儲備,去應對層出不窮的問題。」

同時,林榮基也對文化進行深入反思。他指出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部分觀念不僅不適合現代社會,甚至有荼毒民主之虞。他認為,傳統文化中強調等級制度和對權威的服從,是導致中國長期處於獨裁統治之下的主因;林榮基也將香港和台灣進行比較,認為兩地同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但由於歷史和產業不同,發展上也呈現歧異。

林榮基的觀點強調殖民經驗作用,他認為自香港開埠,成為歐美在遠東的重要轉口港後,英國對香港的統治便不能簡單視為領土佔領,而是一場全方面的文化及制度轉型,使香港從一個傳統的小漁村,朝向現代化邁進;商業活動帶來契約精神,法治觀念促進人權保障,儘管相關制度的設計及實施並未充分賦予港人自治權,政治參與受到嚴格限制,卻也在港形成推崇個人自由、平等、民主的價值觀。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由於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在政治上膜拜權威,在社會上區分士農工商、君臣父子次序,並嚴格限制人口流動,以集體主義掛帥的傳統文化更傾向於犧牲個人自由,連帶使得法律在歷史上往往被用作維護統治者的工具。這些因素不僅在過去塑造強大的中央集權體系,也因文化的傳承而延續至今時今日。

至於台灣,日本建立的殖民統治雖在台投入部分基礎建設及輕工業,然而整體產業及經濟政策仍服務於本土需求,以致產業結構單一,絕大部分經濟利益亦遭日本資本壟斷;長期以農業為主的產業政策,也塑造了台人相對保守封閉的性格。這種保守性與殖民時期的高壓統治及傳統文化的影響息息相關,即便日後脫離威權統治,台灣仍未徹底擺脫這些歷史遺緒,民主化進程因而緩慢,未盡全功。

文化之於政治制度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要將所有社會問題盡歸於此,仍須更多的學術研究支持,否則難以理解二者間的互動關係。不過,林榮基的觀點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理解歷史及社會發展,並引發新的思考:倘若某種文化傳統缺乏人權觀,甚至存在不利於民主發展的因素,大眾是否應該認同、維護這樣的傳統?

林榮基認為,台灣作為民主社會,對一切文化應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他並不主張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批判性反思卻有必要。而這樣的反思必須成為社會的共識,並以教育的方式實踐,如此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開書店有個好處,就是我不僅讀書,還可以通過討論交流,讓更多人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怎麼影響到現在的生活。在台灣是這樣,在香港也是如此。」

銅鑼灣書店一景。記者曾原信/攝影(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曾原信

林榮基以他自身在台灣經營書店的經驗,指出台灣出版市場現況的問題,如台灣出版商的書籍定價過高,導致書店利潤微薄,經營困難,以及出版商多缺乏文化理念,將書籍視為純粹的商品一味追求利潤,更不尊重作者,經常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就將書籍降價促銷,損害作者權益。「台灣出版有沒有問題?肯定有的,出版商沒有道義嘛,為什麼很多小書店要倒閉?為什麼讀者不買書?因為亂加價,不尊重出版的書,最後失去讀者信任。」 他也呼籲政府應該效仿法國,制定相關訂價政策,以保障小型書店的生存空間。

對於個人和銅鑼灣書店的未來,林榮基稱他沒有想法。「我沒有理想。」林榮基說:「就是發現哪裡有議題,投入進去。可能五六年後會有戰爭,但不會想的那麼遠。」

他說那是在香港養成的習慣,看事情的眼光實是求是,「我沒有打算離開台灣,也沒有太長遠的規劃,現在每天做飯,吃得飽,和朋友來往,讀一點書寫一些文章,每一天過好就好。」林榮基也對香港年輕人,尤其「九七」後的一代寄予厚望。他認為在他們的一生當中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就是將目光放遠,不要侷限於香港這個小地方。

「你們的眼光必須要放大,看一看全世界,想想你的一生應該怎麼走,這個才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銅鑼灣書店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古亭金門街35號1樓

營業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12:00–18:00),星期一公休。

專題好文

琅琅專題「漂洋過海的書架」:異域書店紮根台灣,綻放文化新風景

「飛地nowhere」創辦人張潔平:為台灣增加多樣性、幫香港保留種子、給中國打開一扇窗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張正、廖雲章:把買書變成揀便宜的事,是對書本、讀者的輕視

漂洋過海的書架

在夾縫生求生存的獨立書店故事並非新聞,但做書店夢的人卻從來也不少。更令...

漂洋過海的書架 獨立書店 琅琅專題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