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陳澄波百三特展講座!從作品中的山林出發,談台灣山林植物與創作──黃博鈞x鄒欣寧
圖‧文|Rendezvous Studio
為呼應「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的展覽內容之一,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特別舉辦以「台灣山林植物與創作」為主題的講座,邀請講者從陳澄波作品中山林意象出發,並結合台灣山林植物的豐富生態與文化故事,展開一場跨越藝術與自然的對話。透過講座內容,觀眾不僅能深入了解陳澄波筆下山林的藝術魅力,更能發掘其中蘊藏的多元視角與時代意義。本文為講座活動的側記,將現場的討論與啟發簡要記錄,期能作為觀眾的「展前暖身」。
11月30日,週六的午後,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內陽光和暖,為《集合!RENDEZVOUS》漫畫的「台灣島與我們」系列講座拉開了序幕。作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的「展前暖身」,這次特別採用雙講者的形式,希望能帶給聽眾不一樣的山林觀點。
一位是《霧之森》的編劇黃博鈞,另一位則是出色的自然書寫作家、《相信樹的人》的作者鄒欣寧。他們以山林為軸,串聯陳澄波的作品與自己的創作經驗,分享他們如何在自身與他人的作品中看見「山林」,並帶領聽眾展開一場跨越藝術與自然、過去與現在的深度對話。
黃博鈞:從速寫到回憶,山林裡的時光堆疊
博鈞首先帶領大家一同走入台灣的山林,他以陳澄波作品中的山林為引子,邀請我們從速寫與油畫的筆觸之間,帶領我們一同從作品登上阿里山、遙望塔山與新高山,並透過並置多幅陳澄波的速寫作品,使我們看見同一主題在不同時間下呈現的筆觸,都可能帶給觀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而透過陳澄波在山上留下的照片,與講者博鈞與家人登山的照片並置,我們會發現照片中的人們都留下難忘的登山回憶,而這同時成為我們記憶山林、山中植物的方式之一。
博鈞特別分享到,儘管現代的植物命名與分類方式走向科學化、專業化,但個體對於山林的記憶方式,卻不僅止於科學化的命名。例如對他而言,小時候父母親為讓孩子們喜歡登山,為山上植物取了「綽號」,這個綽號,使博鈞至今對這一植物留下深刻印象,並對這個綽號產生特別的情感,透過命名,牽繫起植物與人之間的情感。
鄒欣寧:從相互擾動到嶄新視角,山林包容一切
隨後,欣寧則以山林中的人與非人彼此「相互擾動」的觀點切入,談到日治時期以來,進入山林的人們與動植物間的多重連結。從研究者的植物調查報告,到林業從業者的資源開發計畫,再到原住民與山林間日常的交互影響,山林本身如同一位沉默的記錄者,包容著不計其數的故事。從他們進入山林的那一刻起,便開始與林中的動植物等非人產生互動,走入彼此的生命。
有趣的是,欣寧提出在歷來的自然書寫作品中,以上提到的「入林者」各自留下不少豐富的記錄,例如:分別以研究者、林業從業者脈絡的切入視角,提出山林植物的調查報告、林業資源的開發報告等,卻鮮少看到以不同入林者間的互動為主題的作品,她舉例道:當林業從業者在山林間遇到植物研究者時,他們如何互動?若剛好又遇到上山寫生的畫家,會發生什麼事呢?而本來就生活在這裡的住民們,又是如何面對這些不同的入山者...,這一觀察,無非提供我們思考山林的嶄新視角,也呼應了山林在時間與空間尺度下,涵容一切事物的特質。
創作的態度:山林與人的對話
兩位講者的分享,既有理性的分析,也不乏感性的體悟,使得在場聽眾都能感受到他們用心創作與體察生活的特質,更透過他們的山林經驗,看見一種不一樣的創作態度。無論是對《霧之森》中的台灣山林、陳澄波作品中的山林感興趣的朋友,都很歡迎持續閱讀《集合!RENDEZVOUS》漫畫,並走進「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中親自找尋畫作裡的山林喔!
【講座名稱:以陳澄波作品中的黑潮意象出發,談當代海洋保育與創作】
●本文由澄波藝術文化授權琅琅悅讀刊登,完整內容《集合!RENDEZVOUS》0012:霧之森,可至琅琅書店查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