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尋常漢學家!關於台灣所欠缺的那冊史景遷《中國縱橫》

琅琅悅讀 Openbook閱讀誌

文/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副教授)

臺北絲路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了一本翻譯書《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作者叫做「史班斯」,譯者為張連康——沒錯,這位「史班斯」就是後來在中文學術界大名鼎鼎的耶魯大學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他的作品也就此踏上在中文世界的旅程。

這30年來,由他執筆的作品已經有幾十種問世,由許多出版社推出,有些是重譯,也有再版,但大致上我們可以說時報文化是他的主要出版者。成功扮演代言人角色,再現史景遷儒雅、幽默文風的譯者為溫洽溢——如今,已經交棒到另一位出色文史譯者黃中憲手上。黃中憲文風穩健、考察詳實,他的翻譯品質令人放心。

延伸閱讀

聯副專題.文學紀念冊|鄭培凱:成一家言的史景遷(上)、(下)

上述第一部譯本,就是後來由時報文化重新改名出版的《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除此之外,史景遷膾炙人口的作品甚多,《追尋現代中國》追索上下400年的中國史(明末到二十一世紀初);《康熙》、《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探究最後王朝兩位君主的帝王心術;《胡若望的疑問》、《婦人王氏之死》、《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則是從小人物的遭遇來看整個大時代的歷史與政經脈絡。史景遷被名為「最會說故事的史學家」,當非過譽。

《中國縱橫》是史景遷在台灣書市的最後一塊拼圖,隨著此次出版推出新版的還有《利瑪竇...

最新推出繁體中譯的這本《中國縱橫》,多年前其實就有簡體中文譯本問世,譯者鍾倩。或許讀者有這樣的疑問:是否真有必要重譯?

➤《中國縱橫》繁體 V.S 簡體

撇除如今這譯本是由黃中憲操刀,品質有保證不論,仔細檢視簡體版《中國縱橫》,其實有兩大問題,首先是某些翻譯不夠精確。例如,該書最後一部分“Teachers”被翻譯成「業師介紹」,但史景遷其實並未師從過亞瑟.韋利(Arthur Waley),因此黃中憲將其直譯為「老師」;第二部分“The Confucian Impulse”簡版翻譯成「儒學的衝擊」,黃中憲則譯為「儒家脈動」,比較符合原意。還有,“After the Empire”原被直譯為「帝國之後」,新譯本則別出心裁地改為「脫離帝制後」。

其次,簡體版譯本的第二個問題是囿於政治因素而無法見其全貌。這情形過去在《追尋現代中國》就出現過:簡體版只譯出了明末到清末的部分,由於民國以後的歷史有太多政治爭議而全數捨去。

《中國縱橫》在“After the Empire”的段落本來有4篇文章:〈雞血和白朗寧手槍〉、〈電影和政治:白樺的《苦戀》〉、〈天安門〉、〈詩與物理學:反對精神〉,但被刪減成只剩第一和第三篇。〈天安門〉雖然被留了下來,但是史景遷這篇文章以古諷今,在最後留下“Until June 4.”(「直到6月4日」,暗諷六四天安門大屠殺事件)這句話,想當然耳只能被拿掉。

史景遷的論述總有令人驚豔的亮點。例如,在〈康熙的七個時期〉裡面他大膽借用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提出的人生7個時期來檢視康熙帝的生涯;〈黃嘉略的巴黎歲月〉一文則是透過法國歷史上一位叫做Arcade Huang的巴黎居民來談中西交流史。

書名:《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史景遷...

黃嘉略是康熙朝末年的福建人,18世紀初隨傳教士前往羅馬後定居巴黎,曾參與編撰漢法字典、擔任法王路易十四的口譯員,甚至與孟德斯鳩(Montesquieu)交好,是一位原有可能改寫中法交流史的人物,可惜不到40歲就英年早逝。

史景遷也透過〈鴉片〉與〈食物〉等4篇文章來呈現舊中國的社會百態,這幾篇文章被他總稱為“Sinews of Society”,可以直譯為「社會的肌腱」——這又是他用字精妙的另一個例子。

看完這本《中國縱橫》,我們再次見證了史景遷心懷華夏,但又放眼寰宇的驚人學養。他在行文之間能夠如此侃侃而談、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實非一般尋常漢學家能望其項背,而這又更令人懷念其謙謙君子般的儒者風範了。

本文為Openbook閱讀誌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的琅琅悅讀。原文為「話題》台灣欠缺的那本史景遷:《中國縱橫》」,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是致力推廣閱讀的專業書評網站。 以書籍為核心...

史景遷 中國史 台灣 文學翻譯類 莎士比亞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時報出版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