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家到地方家長:八德鄉長邱創乾──名單之後#67

聯合新聞網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圖源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由琅琅悅讀製圖。

文/盧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邱創乾 入選 臺展第1、4回

多數曾經入選臺府展的畫家,可謂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其中許多人在杏壇春風化雨,少數人成為專職的畫家,也有部分的人,有著相當聲望與影響力,投身於公眾事務。

邱創乾,《廟後》,水彩,1920-30年代,37×28cm。圖片來源:賴明珠,《...

今天我們談到的畫家,是邱創乾老先生。邱創乾(1900-1973)出身桃園八德的望族,1919年時畢業於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後擔任員樹林公學校(今員樹林國小)、八塊公學校(今八德國小)等校的教師;1938年後,為治理家族的米、茶事業,遂辭去教職,從此也幾乎停止作畫。二戰以後,因為邱創乾在地方的聲望被指派為第一屆副鄉長,後升為鄉長直到退休。[註1]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他都透過不同的職業角色表現對家鄉發展的顯著的貢獻。

邱創乾,《自畫像》,1927。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

從水彩畫到書畫

在臺北國語學校就讀期間,曾短暫接受石川欽一郎教導,開始接觸水彩畫。不過他開始頻繁地產出作品,是畢業回到家鄉後,加入由石川擔任講師的新竹州圖畫講習會開始的,這大約是1920-30年代的事。石川欽一郎可以說是開啟邱創乾繪畫生涯的重要推手,邱創乾不論是水彩技法或是取材,都與當時的主流風格類似。二次來臺的石川不只在各地推動美術教育,更舉辦第一屆臺展,當時許多他的學生共襄盛舉,紛紛交出了作品參賽。邱創乾在第一屆臺展即獲得佳績,被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評論:「玩其作品,實具有天才」[註2],獲得不錯的評價。

邱創乾,《崖》,1927。 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邱創乾,《裏道》,1930。 圖片來源:《第四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從現存的黑白稿中可見,邱創乾的空間概念及構圖在當時的作品中相當出色,畫題也相當符合當時官方的訴求,即描繪臺灣特有自然、人文景觀的地方色彩。類似的構圖,也常出現在他後來描繪桃園各地的作品中。

邱創乾,《八塊三元宮》,油彩,1936,41×53cm。圖片來源:賴明珠,《鄉土...

三元宮一直是八德當地的宗教信仰重心,也是鄉民重要的聚會場所,十分熱鬧。圖片來源:...

邱創乾,《八塊三元宮遠眺》,水彩,1920-30年代,28×38cm。圖片來源:...

或許因為邱創乾在幼年接觸過傳統漢學,也或許是國民政府遷臺的影響,根據邱創乾兒子口述,邱創乾在日本政府離開臺灣之後,幾乎沒有繪畫作品的產出,取而代之的是書法,不僅成立多個詩社,他的墨跡留在桃園的許多公共空間中,為大溪區南興宮、龜山區壽山巖觀音寺等廟宇題字。[註3]距離邱家庭院最近的三元宮,不只是邱創乾在日治時期時常描繪的對象,1955年三元宮改建之際,為這座當地重要的宮廟撰寫了《改築序》,至今仍保留在廟中。

1955年三元宮改建時,由董事呂良任撰誌,邱創乾書寫的《改築序》。 圖片來源:筆...

輕便車站的回憶

1920到30年代之間,是邱創乾繪畫的黃金年代,他留下許多當時桃園地區的風景,有熱鬧的市集也有農家的鄉郊風光。有趣的是,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不少輕便車的景象,是少數以寫生方式留下的輕便車紀錄。「輕便車」,或稱為「臺車」是日治時代為了地區運輸方便,在臺灣各地建造的一種人力鐵道運輸,車站的附近常是當地的經濟核心。[註4]邱創乾老家附近有一更寮腳車站,他曾搭乘這種交通工具數次往返八德與大溪、角板山之間,車站所見成為他唾手可得的畫題,為關於輕便車的記憶留下了不少畫影。

大嵙崁至角板山的臺車。圖片來源:百年和興-原鄉嚴選好物。

邱創乾,《輕便車休息站》,水彩,1920-30年代,27×37公分。 圖片來源:...

邱創乾,《輕便車路邊住家》,水彩,約1926,27×33公分。圖片來源:賴明珠,...

永遠的八塊厝(註5)人

邱創乾除了描繪許多家鄉景色,他對家鄉的關心也展現在參與公眾事務上。包含前文提到三元宮的各種活動,在邱創乾擔任鄉長期間,多次為地方福利向上級爭取資源,反應民意。例如1951年行政區重劃時,邱創乾為鄉鎮區大小貧富懸殊向省議會陳情;1958年時,他與鄉民代表等人向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請願,懇請軍方迅予開放臺北縣鶯歌鎮至桃園縣八德鄉之間產業道路,以利產業運輸。

1951年,邱創乾為鄉鎮區大小貧富懸殊再行調整案陳情。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

1958年,邱創乾等人致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請願書。 圖片來源:典藏臺灣。

邱創乾的一生與八德息息相關,在他過世近半個世紀的2018年,邱創乾的後代將老先生的多數作品,捐贈予籌備中的桃園市立美術館作為永久典藏。他筆下畫的大多是故鄉桃園,尤其是八德、大溪、角板山一帶,沿著當時的輕便鐵路畫下沿路風光;畫家用他的眼睛與畫筆,紀錄了近百年前的桃園景色,不論是地方建設,文史記憶,他都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資產。

#名單之後067

註釋:

1.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新修桃園縣志——人物誌》,2017,頁234。

2. 〈本日開院式 臺灣美術展讀畫記〉,《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7。

3. 賴明珠,《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5,頁54。

4. 陳家豪、蔡龍保,《日治初期臺灣現代交通建設與產業發展(1895-1908)》

5. 八塊厝為今八德一帶舊稱,實際行政區範圍隨政權不同而異。

參考資料:

未註作者,〈本日開院式 臺灣美術展讀畫記〉,《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7。

典藏臺灣。網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新修桃園縣志——人物誌》,2017。

陳家豪、蔡龍保,《日治初期臺灣現代交通建設與產業發展(1895-1908)》

賴明珠,《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5。

賴明珠,《鄉土知音:八德書畫家邱創乾紀念展》,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整理了近萬件的陳澄波作品、文件史料後,為了讓基金會員工脫離失業的危機,...

名單之後 日治時期 畫家 陳澄波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