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超效時間管理!為什麼他們不花大量時間學英語、也很少吃午餐?

琅琅悅讀 幸福文化/讀書共和國
圖/unsplash

文/越川慎司

菁英不刻意學習英語

不斷創造成果的優秀菁英們大多擁有強烈的學習意願,而且切實地掌握了能在公司內外大顯身手的相關技能。然而,當我們同時針對九五%一般員工和五%菁英進行調查後,發現學習英語的菁英並不多。即使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曾出國留學、歸國子女或有駐外經驗,但其比例與一般員工相差無幾。

從數據來看,「會說英語的人,就能成為優秀員工」的邏輯似乎不成立。由於我學過中文,所以對這項結果感到好奇,於是另外以「為什麼菁英不學習英語」為主題進行了調查。

結果,我們發現菁英不刻意學習英語有兩大原因。

首先,第一個原因是為了消除妄想。他們不以使用英語工作為目的,而是將英語視為持續創造成果的手段之一。為此,他們試圖擺脫「如果多益(TOEIC)取得高分,就能在外資企業大顯身手」這類偏離目標的妄想。

有一些菁英提到「不說英語不代表沒有語言能力,一方面是羞於開口說,一方面是內心感到抗拒。」為了消除心理上的抗拒感,他們認為「與其為了考多益而學習,不如在公司內外增加與亞洲人用英語交談的機會」。

如果是跟母語為英文的美國人或英國人交談,會增加心理上的抗拒感,所以他們會製造機會到菲律賓、香港或新加坡工作,與同樣將英語列為第二外語的亞洲人,例用午餐等場合進行交談。這樣一來,既能跨越心理障礙,又能透過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自我肯定感、增強自信心。

菁英把學習的本質理解為「適應變化」。因此,他們遵循的學習方法是「熟能生巧」,除了進行輸入式的「學習」,也會記得要為了「習慣(熟能生巧)」而進行輸出。

第二個原因,是他們預期自動翻譯科技的發展。菁英樂見於科技發展,因而盡量不浪費時間透過讀書等方式,來學習今後能輕易取得的未來資訊。

正如現在學習算盤的人,與過去相比減少了許多,所以他們「不去學今後會被新科技取代的事物」。自動翻譯技術日新月異,例如Zoom(雲端視訊會議)在過去幾年中,已經推出了能夠自動翻譯發言的服務。我自己也切身感受到微軟和Google擴充套件中,自動翻譯程式逐月提升的準確度。

很多菁英早已預見,人工智能(AI)操作語言的能力會加速發展。即使外語溝通不會馬上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他們已考量到「或許不必花大量時間來學會外語」,進而做出「現在不學也可以」的判斷。當投入學習外語的時間減少,菁英轉而把力氣投入「磨練寫作能力」上。

由於商務通訊已成為常態,為了不耽誤合作對象的時間,有必要學會「簡單扼要地傳達正確訊息」。目的是避免長篇大論,而是以短句來做正確表達。

另外,菁英也認為如果無法用母語進行有邏輯的溝通,那麼就算會說英語也很難有效傳達訊息給外國人。

人無法百分之百預測未來,但正如計算機取代了算盤、計程車取代了馬車一樣,未來仍會不停變化。雖然不知道這個變化何時會加速,至少能去做預測。菁英會去預測未來會發生的變化,然後回頭思考「當下該做什麼」,並採取行動。

菁英不在午餐時段進食

我們在分析員工的出勤行為時,發現好幾位菁英會將午餐「省略掉」。雖然人數不算多,卻有將近一七.二%的菁英不在午餐時段進食;一般員工之中,午餐時段不進食的比例僅為一.八%。相比之下,不吃午餐的菁英人數大約是後者的十倍。

因為很好奇他們為什麼不吃午餐,我們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他們並非單純地埋頭工作,而是利用時間採取某種行為模式。

那就是「高效午睡(powernap)」和「分散補充能量」。

由於這類菁英會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所以我們進一步詢問:「為什麼仍然覺得午睡有其必要?」得到的回答大多是「為了在午後決勝負而蓄備體力」。他們認為午前的三小時很容易保持專注,相比之下,午後的五小時則難以保持專注和持續的行動。

他們還提到自己會「利用午餐時間,找個安靜的地方閉目養神、慢慢放鬆身體」。此外,蠻多菁英會在午睡前飲用咖啡。因為午睡片刻後,睏意仍未散去的話,會使他們較慢進入下午的工作狀態。由於咖啡因在喝完的三十分鐘左右才發揮作用,所以只要在午睡前喝的話,便能馬上進入工作狀態。

我曾以為「如果不吃午餐,餓著肚子很容易降低工作效率」,但菁英卻會在午後短暫休息一下,攝取水果或飯糰來補充營養。甚至有不少人會攝取含糖量較低的零食、堅果和乾果。

書名:《5%一流人才的超效時間術:用最少努力,做出最大成果》 作者:越川慎司 ...

市面上大多數的午餐選項,都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有時攝取過多能量會讓人昏昏欲睡。對於想好好衝刺午後業務的菁英來說「睏意等於大敵」。所以他們不會在午餐時間一口氣大量攝取能量,而是分散到上午和下午的時段,少量多次的補充能量。採取這種策略來控制血糖值,盡量避免睏意產生。

不過,菁英偶爾也會和同事、上司共進午餐。而他們往往會選擇低醣低脂的飲食,或只吃少量白飯來控制攝取的能量。

對菁英來說,商業午餐的目的並非填飽肚子,而是與同事交流互動、分享情感,以及展現對他人談話感興趣的場合。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們會將食量控制在午後不至於產生睡意的範圍內。

萬一還是抵檔不住睡意,他們會起身做點伸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或者飲用冷水、吃點薄荷涼糖來提神。也有一些人會咀嚼巧克力或軟糖,來擺脫低血糖狀態。

還有一個令人意外的回答是「人在飢餓時更容易進入戰鬥模式,所以稍微有些飢餓感正好」。甚至有些菁英表示「就連獅子也是在飢餓狀態下,反應才如此靈敏呢」。菁英傾向在工作期間吃零食,透過分散補充能量,也是一種保持專注的策略。現在我們明白為什麼很多菁英會說「午後定勝負」的理由了。

●本文摘選自幸福文化/讀書共和國之《5%一流人才的超效時間術:用最少努力,做出最大成果》

讀書共和國 商業財經 工作職場 上班族 語言學習 睡眠 書摘 出版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