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的書架/「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張正、廖雲章:把買書變成揀便宜的事,是對書本、讀者的輕視
「燦爛時光」的故事是這樣的。距今約十年前,剛剛離開《四方報》總編輯崗位的張正,鑑於台灣不僅缺乏以東南亞語系為主的媒體,連新住民在資訊獲取上也同樣遭遇困境;為填補此一空白,他與其他二位創辦人一同建立了「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以東南亞各國語言的書籍為核心,希望讓新住民在台灣也能找到母語的閱讀資源。
成立初期,「燦爛時光」便以多元的講座、課程活動,迅速成為當地文化地標。藉由採輪流發言模式的Q&A時段,書店成功激起聽眾的參與熱情,並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講者。「我們會留意每一位參與者的提問和口條,判斷這個人有沒有故事和思考。符合標準就邀來演講,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慢慢變成厲害的演講者,甚至創業。」這種「以戰養戰」的作法,讓書店在一年內可舉辦逾三百多場講座,成為台北的東南亞文化實驗場。
儘管新冠疫情爆發後,人們對密閉空間、近距離接觸多了疑慮,加以三位創辦人工作重心轉移,都影響到文化活動的人流;但書店始終維持自己的特色,「我們並不『賣書』,客人給的租金理論上要押在店裡當預備金。所以對於學生或有閱讀習慣的移民工,這裡就是他們的圖書館。」
「燦爛時光」書籍皆採租借制,租借期間不限,每本書的租金與售價相當。讀者可視情況將書籍納入收藏,徑以租金折抵對價;或於歸還時取回全額租金,「當然還是不要一下子來擠兌,怕店裡沒那麼多現金。」張正笑道。
允許讀者以押金的方式借閱書籍,雖然為書店帶來一定的資金流動,卻也增加管理的複雜度。張正的笑語,反映著「燦爛時光」緊繃的財務狀況,即便店內活動尚屬頻繁,但為保障聽眾權益所提供的彈性退費機制、參加費減免方案,都在無形中削弱了金流。他指著店內的硬體設施告訴我們,若少了文化部的實體書店發展補助,許多不堪使用的物件都無汰換機會;單憑零星的收入,更不可能持續推動移民工文學獎。種種難處,凸顯了非營利經營模式下的困境。
我們不禁好奇,倘若最初的《四方報》都是因為數位浪潮衝擊而轉型為線上媒體,那麼旨在服務東南亞移民移工閱讀需求的「燦爛時光」,在這個人手一機,坐擁大量資訊、交流管道的2020年代,它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值得玩味的是,張正表示他們從未刻意「打入」東南亞社群。實際上,上門光顧的客人依然以台灣社科、語文學系的學生及東南亞僑生居多,其次則是對東南亞各國感興趣的本地居民。
與其稱「燦爛時光」是為移民移工供應母國書籍的場所,不如說它是台灣人認識東南亞文化的窗口。移民移工領銜的講座、新書發表會,書店常設的外語課程、語言沙龍,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交流平台。「我們似乎利用這個空間創造出『弱連結』,喜歡特定語言或次文化的人都能夠以這個空間為基地。」一同接受採訪,書店的另一名創辦人廖雲章說:「我認為這是獨立書店做為實體空間的其中一個用途,它是文化知識交流的孵化器。」
「我覺得『燦爛時光』是一個造夢的孵化器,東南亞文化議題的孵化器。」
廖雲章也分享了實際案例,旅遊部落客「來趣.THAI北」的兩位創辦人,正是在書店開設的語言課程打好基礎,最終決定辭去工作,前往泰國長期居住。在清邁的見聞啟發他們創辦「來趣.THAI北」這個部落格,並成長為頗具權威性的泰國旅遊指南品牌,多次與該國觀光局合作。
由於泰國出版業相對蓬勃發展,許多赴泰觀光的台灣旅客亦響應書店「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活動,店內的泰文書籍收藏尤為豐富,其藏書來源,還包括國際書展後的泰方捐贈,以及國際圖書版權經紀人贈送的台灣譯作。「燦爛時光」亦與泰友教會合作,轉贈部分書籍,讓移動能力有限的移工毋須千里迢迢去到南勢角借還書籍。
張正與我們分享他得自多語學習專家廖誼安醫師的觀點,廖誼安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消失意味文化消亡。提倡學習各國語言,終極目的並不在於掌握更多工具,而是保護文化避免失傳。「燦爛時光」深受其理念影響,進而主張台灣應該以包容的心態接納多元,而非一味追求同質化。
「現在流行的D.E.I(多元、平等、共融 ),是強調不應該有人因為身分和文化而遭到排擠。換成語言,每個小語種都蘊藏著它的智慧,即使小眾也應該保存下來。眼前它對科技文明的發展沒有作用,但我們的下一代或許就能從中得到倫理方面的啟發。」
換言之,每位多語者都是一座會行走的圖書館、博物館。而要想保存語種的智慧,首先必須喚起人們對書本的珍視。張正表示,「燦爛時光」之所以堅持原價借閱書籍,是基於對書本價值的認同,即使外觀再破再舊,那都不會有一點折損。「其實人好容易被誘惑,今天你好不容易抽出時間走一趟書店,踏進店裡劈頭就是三本五百或一整櫃新書七九折,注意力馬上會被吸引走。把『買書』變成一件揀便宜的事,我覺得那是對書本、文字、讀者的輕視。」
是人多少會貪小便宜,但搧風點火的「破盤價」、「買貴退差價」留給量販店去傷腦筋即可,書店毋須火上澆油。「我知道有些人喜歡佔便宜,但我不須要加入其他人鼓勵這種心態。」張正說,他理解站在做生意的角度,用折扣換取業績相當合理;他也不期待通過一兩間書店的表態,便能使社會大眾警覺這股歪風的危害性——張正不否認,採取不一樣的姿態更多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理念,「獨立書店反正就是一個奇怪的存在嘛。」他笑道。
快節奏時代,看書是項修行
台灣人不看書,東南亞人也不見得有多愛。難堪的是即便鎖定小眾市場,也不會讓「燦爛時光」的經營變得容易些。「畢竟書就是一個過時的知識載體。」張正說。他認為書店起碼在二十年前便已經陷入困境。
書本過時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對比圖書產業的現況,就連這記暮鼓聽來都像遲到。然而,張正也點出一個迷思:難道二三十年前便是人人浸淫在書香中?那未免過分樂觀。儘管在人類文明發展各個階段,識字率無法一概而論,但在一般民眾之間,識字多與謀生技能有關。閱讀,那是專屬特定階層的雅趣。認真計起,無論過去或現在,通過文字汲取新知者佔總人口比例可能並無太大差異;只是對現代人而言,紙本書僅是眾多知識來源的其中一個選項。
而這選項儘管缺乏效率,但過去數百數千年的印象積累卻令「看書」這項行為始終散發著光暈,在短期內不致消褪。正如在公共場合拿著本書翻閱的人,你給他的評價必然不同於低頭滑手機的人,張正還有更生動的例子:同樣前往總統府,搭捷運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但那絕對比不上騎馬那樣有型有格;再者,除了總統本人,多數人大概都不著急趕往總統府。「說到吸收知識,讀書絕對快不過ChatGPT,不過人消化資訊的速度不也比不上AI嗎?慢也有慢的好處。」
在快節奏的時代,閱讀需要的不只是經濟和時間上的餘裕,更需要抵擋立即獲取資訊的誘惑。看書儼然是項修煉,引導人在無須追求速度的時候沉住氣,不受周遭人影響。這才是前段提及的光暈的來源,也是明明曉得市道不景,仍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開書店的緣故。
「這個時代開書店當然不賺錢。」張正說:「很多獨立書店都會強調某種書店的精神,『燦爛時光』雖然沒有特別去經營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形象,但我們對書本的重視,在價值觀上是與其他人共通的。」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一段135巷1號
營業時間: 星期六至星期日(14:00–21:00),星期一至星期五無營業。
專題好文琅琅專題「漂洋過海的書架」:異域書店紮根台灣,綻放文化新風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