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家─ 蘇偉貞
    文藝復興第一波作品:租書店的女兒
  • 2 詩人─ 陳義芝
    文藝復興第一波作品:陳義芝自選詩集、我年輕的戀人
  • 3 作家─ 廖玉蕙
    文藝復興第一波作品:五十歲的公主、沒大沒小
  • 4 詩人─ 路寒袖
    文藝復興第一波作品:歌聲戀情、夢的攝影機
  • 5 作家─ 陳若曦
    文藝復興第一波作品:慧心蓮
  • 6 數位經典不寂寞
    文藝復興第一波作品

陳義芝,(1953-),著名詩人。生於台灣花蓮,祖籍四川忠縣。曾主編聯合報副刊,現於台灣師大任教,主講新詩、文學批評、文藝美學。

持續創作近四十年,出版《落日長煙》、《青衫》、《在溫暖的土地上》、《新婚別》、《不能遺忘的遠方》、《遙遠之歌》、《不安的居住》、《小孩與鸚鵡》、《陳義芝世紀選詩》、《我年輕的戀人》、《我年輕的戀人》、《為了下一次的重逢》、《邊界》等多創作。

論者稱其詩「以古典為根柢,遵守一種溫婉自持的美學。復於父鄉母土中,汲取生命開展的能量,迂迴詠嘆,創造血色淋漓的敘事篇章。近期詩作,兼取西方詩學的長處,冶煉敘事抒情於一爐,堂廡闊大,視野遼遠,是為台灣詩壇典型的中堅世代」。

01 02
udn 數位閱讀網
250元
125元
聯合文學
250元
125元

我的鄉愁我的詩──給 udn 數位閱讀網的讀者 /陳義芝
網路,和詩一樣,是一個無盡的世界。我在詩創作的世界漫遊將近四十年,但對網路,則只是初涉。 沒有個人網站,沒有部落格,不玩臉書……,我必然失去不少與網上讀者交會的可能。現在,有了「udn 數位閱讀網」,或可彌補此缺憾。

1990年代以後,我大部分的詩不再對應社會現實,而著重於情感流露。我體認到,即使是親情、愛情這樣普遍平常的題材,仍有值得當代人重新加以詮釋、創造的餘地,中國文學「抒情傳統」給予我的啟示是:最具恆久感發的詩不是大敘事,而是從個人心弦、周遭小事展開想像,映照有情、無情或無可奈何的處境;即使是大敘事的題材,感人的仍是私自的哀傷顫慄。如何刻畫現代人的「抒情自我」,如何發揚現代詩的「抒情美學」,如何講究語言的餘韻(overtones)、詩情的微細區別(nuance),都是我切切縈心的。如果說中國古典是我的鄉愁,是因這一意境所生發的。

最後,容我抄錄一首2006年寫的詩〈秋天的故事〉,作為結語:

「我錯過我愛的女人,在秋天…… 金色陽光斜照她一雙漂亮的手 我驚覺秋天樹杈的迷離,光下滑 斜照她修長的腿 我像光,水一樣又長又斜的光 穿越她纖巧的足踝,優美的肩胛線 她走動的裙風裡再沒有其他 許多錯過就真錯過 錯過去想一張並不怎麼妝扮的臉 錯過去想究竟我們談過什麼 或許只是汗毛的呼吸,秋光濛濛的記憶 其實什麼話都沒說…… 她沒給我的東西還真不少 譬如唇的溫度,乳房的大小 真實的骨架,還有 最最要命的是 她從不給我講一句話的時間 不給我面對面看一分鐘的時間 她消失在秋天,我們戀愛很久 又分手很久……」

生命短暫,人間情愛充滿「錯過」,即使邂逅,也仍然會「消失」。究竟有沒有擁有過、如何擁有、什麼狀態才算擁有?在在令人沉吟。情愛永遠有遙不可及的鄉愁,我因而確信,「抒情」是詩人永恆的召喚。
2010年12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