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太陽下山前做完大蛤包飯
「在棘手書寫中,完成一頓飯依然是我最大的撫慰。」
文/毛奇
自從發現傍晚下山前兩小時,是拍照的魔術時刻──此時太陽光斜射旖旎,如紗一樣烘托出物品的輪廓。我每天工作的時間就隨著日光調整,而不是胃囊乾癟程度調整了。如果今天要更新社群媒體,必須拍攝料理照片,我必須最晚下午四點前把手邊工作做到一段落,然後開始洗菜切菜上爐烹調,擺盤調整光線角度,完成今天的晚餐,才會有美麗的照片。
但大體來說我喜歡這種生活中有目標的小衝刺,煮飯依然很療癒,在棘手書寫中,完成一頓飯依然是我最大的撫慰。
中午前到濱江市場買大蛤,要做澎湖風格的「大蛤包飯」,這是把糯米塞到雙殼貝中間,蒸熟,讓蛤肉的鮮每湯汁滲入米飯。這是來自張詠捷《食物戀》的指引,清明時分,澎湖西嶼人做大蛤包飯,半個掌心大的蛤,裝滿煮軟的米飯,像個貝殼便當。思念祖先的人們,吃完珍珠一樣的白米,把白花花的貝殼扔到墳塋上,像金銀財寶,讓人想到貝塚與貝錢。
做這道菜,難在打開大蛤。我使用的是雲林養殖的馬蹄蛤,6顆約200元,活的雙殼貝對於震動很敏感。像是淡菜,像是大蛤,越要開,越難開,兩片殼緊緊巴住,非常固執,拿蠔刀撬都不輕易就範。最後我淺蒸大蛤,至開一條縫,裡頭蛤肉未全熟,便快快取出,填入泡水後的糯米。
關於填什麼米,調味上可以思量的。第一次做大蛤包飯,第一次買大蛤,想品嚐原味。糯米飯我僅用了澎湖產的狗蝦米炒過,連醬油都沒加。填入後拿棉繩緊緊綁好,大火蒸30分即成。開蓋的蒸氣奔騰中,幸而窗外太陽仍有餘暉;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少今晚夜晚全面來臨前,我做好了飯。
● 品嚐更多作家私藏好味道:「作家餐桌」邀你一起上座啖美食
作者簡介
毛奇(蕭尹琪)
深夜時段起家,烹煮料理以明志,作為在都市求生的方法。
人類學學徒,曾經行走異國與台灣鄉鎮尋訪食物產地與人群,怎麼吃,如何吃,跟誰吃的溫存蘊藉的種種故事所在多有。出社會後,從事文字媒體與影像工作,透過每週聯合報副刊專欄(2015年6月~)一畦小小的園地,用烹煮食物與書寫跟人們說說話。相信吃東西的時候,是人離自然最接近的神聖時刻。
作品散見於籍與報章媒體:《澎湃!產地小旅行》、《小農復耕》、香港《號外》雜誌、「常木蘭」媒體、「食力」新媒體、《鄉間小路》、端傳媒……等。
FB粉專: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關於「作家餐桌」
諺語有云「食飯皇帝大」,餐桌上總能讓人暢談所有、連結彼此。「琅琅悅讀」與「聯合副刊」攜手企劃「作家餐桌」數位專題,邀請作家以別具匠心的圖文,分享私藏佳餚、巷弄美食,或飲食觀察。
20位作家、20張餐桌、連續20週,「每週三」邀你一起上座、啖美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