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曉靜/公寓
早先那幾年,整棟樓都是意氣風發的。
懷抱著對未來堅定的想像,大姑、小姑、三伯和爸爸,不約而同地將公寓二到四樓先後改裝擴建。有將陽台外推的、頂樓加蓋的,還有把原本就狹長的屋型繼續向後延伸出去的,層層架架、堆堆疊疊,每一處從無到有的空間,都裝載著期盼的重量。只可惜,變了形的舊房子,再怎麼費力撐住老一輩的心願,還是容納不下世代間對下個十年二十年的迥異想望;於是,意氣風發的,只剩下空曠房間裡除濕機嗡嗡運轉的聲響。
曾聽長輩們說,四五十年前準備蓋這棟公寓時,小鎮上幾乎全是平房,當時所有的建材都是自家選料採買,雇來工人施作時,也全程由自家人監工。大抵因為如此,遭遇大地震時,即使屋齡已高,且毫無特殊防震的設計,望著壁面上怵目驚心的裂痕,爸爸總顯得氣定神閒,一再告訴我無須擔心這棟老房子,彷彿有了家族的看顧,無論發生什麼,一切終將安然無恙。
幾十年下來,地震確實沒有為房子帶來什麼損傷,即便外觀看來並非全然如此,但我仍舊是相信的,就像父輩兄弟姊妹間的手足之情,也像他們和我們這一代人的親子關係一樣,牆表再有敗壞之處,筋骨裡的鋼筋水泥,還是牢牢地扎在小鎮的土地上。
然而,卻也因為這樣,老一輩的人似乎沒能預見長了腳的我們,終將離開這棟他們生了根的公寓。經濟還好著的那幾年,長輩們接連把房子外推擴建,一開始或許只是希望原本就住著的家人能更舒適些,後來便忍不住念起將來兒子娶妻生子時,房間肯定不夠住,倘若女兒女婿一家也搬回來,更是沒有獨立的空間,再加上應該到時候還有孫子孫女……原本廚房後方的小陽台,填海造地似地成了獨立的小客廳和新房間,住房頂的甚至加上了樓梯,連通著新搭建的小天地,細心地保留了隱私,同時連結著一大家人。
我想像著,當時老一輩的家人是抱著怎樣的心情,在為我們這代某個明明未知不明、在他們想望中卻十分篤定的新家庭籌備著的呢?後來這些沒有被入住的新房,現在又是否已經有了其他的功能?還是,多年後那裡仍舊空蕩蕩的,仍舊是老人家會去定期打掃、除濕,想望著移居其他城市的晚輩偶爾能在周末回家暫住一晚的地方?
這些空出來的房間,依建築法規的定義,自民國八十四年後便稱之為既存違建,雖沒有立即拆除的必要,但也不能再有所更動。想想自己這輩人實在也是幸福的,經歷過家族可能是最好的那些年,有一群人曾為我們如此大費周章地張羅打算,即使如今包含自己在內,幾乎所有堂表兄弟姊妹們早已不住在同一棟公寓裡,但總還是有一處地方,不能變、不會變,只是靜默留守在那裡,隨時接待歸來的家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