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儀/山上的小廚師(上)

聯合報 劉昭儀
山上的小廚師(上)。圖/陳佳蕙

除了都市裡的校園晨光時間,我們也想陪伴偏遠山區的孩子們,一起度過生動有趣、並且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學習時光。

復興區前山一共有七所小學和一所中學(今年開始成為第一所原住民的完全中學),為了設計教案,我們先逐一拜訪學校,了解平日孩子們的學習、成長的狀況與需求,並透過學校的安排,訪視孩子們的家庭,了解課後的生活與親子關係。

我們發現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山下討生活,平日在部落裡是由隔代的祖父母照管,有時因為大人的生活習慣或飲酒文化的影響,即使孩子們在學校有免費的早餐和午餐可以吃,回家之後的晚餐或寒暑假日的三餐就必須自行張羅,甚至包括照顧弟妹,所以最簡單的泡麵配罐頭就成為日常。

學校裡雖然也常有企業界或慈善團體送來物資,但大多是高熱量的加工品,如餅乾、保久奶,或是還需要料理的白米、麵條等等。因為都是現成的物資,送來的時間也不固定,長久下來孩子們習以為常,也不再視為必需;原本是善意的便利補給,竟然變成食之無味的負擔……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讓成長期的孩子們建立營養均衡的觀念,以及食物料理的基本能力,這似乎才是「教他們捕魚」的真諦。

三年以來,透過富邦慈善基金會的慷慨贊助,還有許多朋友的參與支持,我們完成了每個學期至少到每間學校一次,透過事前規畫準備好的教案,陪伴孩子們隨著節令與風土認識食材,搭配在山上容易取得的產品動手做料理,讓現階段需要辛勤灌溉的小樹苗,可以因此學會如何幫自己補充、增強養分,還能照顧弟妹或家人。

第一年的教案,是到各校教孩子們做料理。看似直球對決的直覺設定,其實有非常多的細節要處理──首先要決定料理老師,我們邀請了專業的主廚和家庭料理達人設計教學菜單,而且食材必須是在山上或山下城鎮的大賣場容易取得的食材,特別是部落中心的雜貨店,或是山上人家自己種植的作物最佳。必須事前做好調查,依照節令將食材清單提供給老師們作為構思菜色的參考。對於老師們來說,複雜的廚藝難不倒,倒是各種有限資源下的發揮,才是最大挑戰,並且還要是孩子們愛吃、容易上手、回家能夠複製並端上桌的菜色!

然而真正的大魔王,是一大早出發後,九彎十八拐的山路到了教學現場,雖然都是學生人數二十到五十人的小學校,可是原住民孩子的活力四射、火力全開,完全沒在客氣!要抓緊孩子們的黃金專注期,經過多次的血淚經驗,發現要眼明手快地教完兩三道菜,然後讓躍躍欲試的孩子分組實作練習,才能真正出師。我們必須準備好分組演練的所有食材、爐具與相關器具,讓小廚師們可以從洗切開始練習,我們提心吊膽地看孩子用貓爪式學著拿刀切菜,再到手拿鍋鏟自信揮舞……有模有樣的小廚師教室,不再是課堂而已!他們在校園的開放廚藝教室裡,展現了天分、能力與自信(這是最重要的);從老師的料理過程中,學會了基本功與其他的變化式,接著就可以回家掌廚,讓家人驗收品嘗囉。

某次下山的路上,工作夥伴們都累癱睡著了,但當天的料理老師Dana游育甄突然說:「孩子們會記得這些料理嗎?」我說:「很難說喔!但那個很靦腆的小男生,長大之後肯定會變成一個大帥哥,某天的此刻,也許他會突然想起來,曾經有個很厲害的老師,教他怎麼以滑刀切番茄,然後他就決定,等等煮個好料,跟他心愛的人一起享用……」

聽著我編的夢幻偶像劇情,老師笑出來,然後說:「這樣也不錯啊!」最戲劇化的是,說著說著遠方居然出現了一輪巨大的彩虹,一路追著彩虹,我們往前方的城市開去。

至於第二、三年的山上小廚師教案設計與執行,要留待8月6日見刊的專欄與大家分享囉!

●小廚師教案執行料理老師(按筆畫序):

毛奇、王嘉平、海芬、袁櫻珊、陳志煌、陳彥任、番紅花、游育甄、游惠玲、蔡珠兒、劉昭儀、韓良憶、瞿欣怡、簡國書、蘇彥彰

劉昭儀

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市集負責人。著有《我的渣男與逆女:教養苦海浮沉記》...

晨光家長幫幫忙 劉昭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