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這回事】Wendy/從一堆羽毛到有條理地吃雞翅

聯合報 文/Wendy
棒式標本。照片提供/Wendy

出於對標本的好奇,大學時我選修了相關課程,學習製作植物與昆蟲的標本,後來因緣際會,範疇擴展至鳥類。

這個階段嘗到挫敗感很正常

那是一間附屬於博物館的實驗室,每周有一天開放給外聘專家來此製作鳥類棒式標本,供研究與典藏之用。所謂棒式,是指用棒狀支架固定生物樣本的一種形式,通常會依鳥類體型大小選用相應對的粗細木條,由泄殖腔穿至頭蓋骨並加以固定,這類形式的展現易於觀察、比對,利於學術研究。

鳥類大體來源多是民眾拾獲或救傷中心自然死亡的個體,自冷凍櫃取出後解凍、洗淨,同時檢查鳥身的狀況,做初步記錄。除了鳥名、死亡日期、地點等基本資料,還要測量全身及各部位尺寸、飛羽數量與特殊狀況。當一切就緒,即可以進行剝製。

舌骨保存。照片提供/Wendy

不過,由於這是一門高技術含量的活,結合科學精神、手感技巧與藝術美感,一般建議新手先別急著挑喜歡的鳥類來做,日齡雞與鳩鴿科會是更合適的選擇。兩者數量較多之外,日齡雞體型小,有助於熟悉生物結構與剝製步驟;鳩鴿科則是羽量多又容易掉,過程中常讓人沾得雙手滿是羽毛,而且豐富的皮下脂肪也需要小心清理,每個關卡都在培養耐心與細心。

這個階段嘗到滿滿挫敗感很正常,但不用氣餒,穩住心態,多請教,用力學,漸漸就能克服許多問題。比如說,因為力道拿捏不對,在一張皮上弄出好幾個洞,這時與其想著「啊,沒救了」、「換下一隻重來」,不如請教前輩、試著把每個破洞縫合,盡最大力氣補救。學會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在經驗中提升能力,標本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即是最好的激勵。

前輩俐落的動作簡直如庖丁解牛

解剖主要用到解剖刀、解剖剪、鑷子三種工具,鳥類胸腹中間龍骨突處有一條縱向無毛區,開肚第一刀就從這裡下,接著是一連串的剝皮與剔骨削肉。由於屍體暴露在外的時間愈長,表皮愈容易乾燥失去彈性,導致羽毛凋落,影響成品美觀,順著筋膜與肌肉紋理處理,就變得相當重要。有時我看著周圍前輩俐落的動作,覺得簡直在看庖丁解牛。

填充與縫合。照片提供/Wendy

儘管這個過程磨人,但可以仔細觀察生物內裡構造還是挺教人興奮的。後來我吃雞腿、雞翅還會職業病發,用心剔起肉來,彷彿這樣吃才有條理。

整副皮剝下來後就要著手填充縫合,這階段常讓我感覺自己在縫補心愛的布娃娃。對,沒錯,做鳥類標本也需要愛,才會有穩定良好的品質。至於棉花要填多少,得從鳥類體型來估,有時還需要刻出鳥類胴體模型,非常吃美術功底。我在熟悉掌握剝製技巧後,愈來愈體認到,塑形整理才是最困難的大魔王關。「栩栩如生」寫起來簡單,能做到的都已是大師級,教人由衷敬佩。

精靈屬性的鳥類也難敵命運擺布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製作經驗,是被分配到翠鳥。自從在大安森林公園等地方觀察過牠,就覺得牠是集漂亮可愛於一身、有著精靈屬性的鳥類。然而現實很骨感,那隻翠鳥自沖洗就一直掉毛,是皮況極糟的徵兆,但更刺激的在後面──牠全身有好幾處已長出肥蛆,有些順著水流沖出,有些半卡在體內要用鑷子夾出,極致腐臭加上密集恐懼,我差點原地升天!

翠鳥的頭、翅、足。照片提供/Wendy

幸好,平時的訓練沒有白費,我先穩住了心神,再進行檢視評估:雖然皮況殘缺不全,可翅膀還算完整。於是,留下雙翅、頭骨及下肢骨骼,我把牠做成了部位標本。沒能還原翠鳥美美的樣子有些可惜,但至少還有可保存的地方,就當作是小小的安慰啦。

近來已有一段時間沒參與製作,但偶爾抽空回去,看到夥伴們依然持續在這條路上堅持所愛,看到儲藏室陳列各式鳥類立姿標本搭配精緻棲地造景,便有滿室生機的錯覺。這項傳承百年並不斷改良的特殊技術,不僅讓製作者在過程中擁有理性與感性雙重體驗,也賦予消逝生命另一種價值,我很榮幸曾經身在其中。

延伸閱讀:標本這回事

黃瀚嶢/最大的植物標本

李彥達/生物的時空膠囊

威達/透明生物標本,讓海洋不再陌生

Wendy/從一堆羽毛到有條理地吃雞翅

標本這回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