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也許,有時候我們沒有選擇?

聯合報 丁名慶

前些時候看到黃哲斌先生臉書,討論「台灣未來最需要關注的媒體內容」,一是「老」,二是「窮」。深有所感哪--但有可能是我自行腦補超展開,覺得那顯然也是編輯職涯裡極常意識到的兩個字。

編輯總不認老的。畢竟平日接引、催生的,都是新書新刊啊。也不輕易認窮--薪酬成長幅度跟稿費一樣三十年間僅微調整怎麼不窮啊可是不說,怕說了就真窮了;再說不是都自許心靈富翁嗎,每月經手上下數十萬文字,就算未必字字血汗,也是黃金屋建材。

但……那兩字是這樣如影隨形--那些計畫與進度之外、教人錯愕或氣沮的事一直一直來,逼人累積應變經驗值,一牛當三牛用,那還不把年輕的心肝脾肺腎早早耗老?聯繫、合作的對象無例外複數,事事都須報備協調確認:邀約對象、標題、篇幅、視覺、行銷方案……預留給其他工作的時間、休息的時間,都不能不「慷慨」地接受臨時徵用,各種逞強配合無法拒絕,怎可能沒有窮的感覺?

真的是跑給老和窮追--我知道許多同業們不論年紀、資源,都在自己的場域實踐著對於失去活力(老)或侷促匱乏(窮)的小小抗拒或延遲:版面多點顏色或插圖吧?找幾個沒合作過的寫手?邀誰來客座或特約玩一下?離開辦公室吧去哪裡田野或訪問吧?別人做過的專輯別跟風好嗎?做個只超出預算一點點的特殊裝幀?……眾多以「試試看」為名的嘗試,讀者其實不會知道;編輯們自己也常做了就忘了,但那絕對可以解讀成在當下、心態上不跟老與窮妥協的努力。

只是,這些努力,再少都需要成本--不出於個人意願興趣而由具有營運管銷模式的出版社或雜誌社來承擔的話,對每一環節支出如時間、金錢、人力等就不免錙銖必較了。當你被提醒到各種「還剩多少可用」就必定無所逃於有點老、有點窮的感覺了。

提醒者也是良善、「從大局著想」的意思,畢竟你在第一線偶爾就顧不上後勤了,既依賴又不想受掣肘,但他們面對各種帳款周轉、後續規畫也很為難啊,總不能太挑明降低品質以撙節成本;且還希望你主動對持家的艱難多點體諒。

我一直都覺得,這兩字原本未必是壞事,誰都得走到時間或「可擁有、有權有能使用的」事物的盡頭啊,出版或媒體如何、為何能自外?老與窮本不該是問題--有問題或催熟焦慮的,是人的無盡慾力--永恆拉扯的這務實/理想、商品/作品兩派,都是合理存在卻讓人煩惱不休的慾望:一邊希望能長久(就算保守);另一邊則期許每次出手都對得起自己與團隊,做好做滿。

不過……怎麼回事呢?有時竟弄到讓人再沒有、來不及多點選擇的境地--那不正是老與窮的特徵嗎?但,你真的,沒有嗎?同時,還要讓價值觀另一邊的合作者不至於選擇更少,確實需要些大智慧。

丁名慶

丁名慶,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碩士。編過八十多本書,曾任《印刻文學生活誌》...

青春名人堂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