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那些文化中的動物

聯合報 汪漢澄

▋寓言裡的動物

詩聖杜甫的〈客至〉說:「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古詩的字數很有限,詩人必須用極少的文字傳遞極豐富的訊息。其中一個技巧是「用典」,有些書所有讀書人都讀得爛熟,有些故事所有讀書人都聽得爛熟,不必引用原文,只要擷取一兩個字,大家看到都心領神會,很省字。比方「但見群鷗日日來」一句,既然家住水邊當然天天看到鷗鳥,似乎純粹寫景,但若是知道鷗鳥的文化意涵,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領會。

《列子》中有個住海邊的人很喜歡海鷗,每天去跟大群鷗鳥玩,人跟鳥都開心得很。有天父親對他說:「聽說鷗鳥都跟你玩,不怕你,那你抓一隻來給我玩玩。」第二天這人再去到海邊,所有的鷗鳥都遠走高飛,再也不肯下來找他。意思是人不必真有抓鷗鳥的動作,只要心裡存了抓鷗鳥的念頭,敏感的鳥就會本能地避開。從此鷗鳥就成了中國的一個「文化密碼」:鷗鳥會來親近,表示人沒有心機。比方王維的作品〈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最後一句「海鷗何事更相疑」,就是在說自己這個野老早已返歸自然,了無心機,海鷗當然用不著對他起疑心。

動物學家應該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畢竟沒人證實過鳥類有心電感應的超能力,但古代這類與動物本能相關的寓言還真不少。《莊子》中有一段:「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嬙、麗姬是古代有名的大美人,人見到她們沒不愛的。但魚見到她們就嚇得潛水,鳥見到她們就嚇得高飛,鹿見到她們就嚇得飛奔。那麼人、魚、鳥、鹿,誰的審美觀才是正確的呢?莊子徹底否定了人類指派給自己的「審美話語權」,引人深思。不過當然,動物見人就跑多半出於怕被抓被吃的本能,跟人的美醜全不相干,莊子不過借題這麼一說罷了。這故事後來產生了「沉魚落雁」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很美。有人會納悶:人美怎麼會讓魚沉下去,雁落下來呢?照《莊子》原典,牠們可不是貪圖人的美色,而是從動物的眼光看來人實在太醜,嚇的。

▋動物條件反射論

魚當然不會分辨人的美醜,恐怕也完全不關心。事實上,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魚都笨笨的,所有行動都出自本能,有些聰明的古人甚至懂得利用這本能。南宋陳善著的《捫蝨新話》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個人在庭院做水池養魚,自己在池邊彈琴,同時丟下魚餌給魚搶食。過了一段時日,請客人來家裡聽自己彈琴,但不丟魚餌。琴聲一響,池裡的魚聽到琴聲以為魚餌又來了,爭先恐後地衝到水面。客人們佩服得不得了,認為主人的琴技是「瓠巴復生」。瓠巴是傳說中春秋戰國時的鼓瑟大師,每次彈奏都吸引魚群躍出水面聆聽。

我是學醫的,看到這古人的智慧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此一現象的奧祕,要到七百多年以後才被俄國的生理學家伊凡·巴夫洛夫醫師破解。巴夫洛夫在實驗室養狗,給狗餵食時,狗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射,稱作「非條件反射」。巴夫洛夫的實驗是先搖鈴鐺,讓狗聽見鈴鐺聲再餵食,反覆這樣操作之後,只要鈴鐺聲響起,不給食物狗兒也會分泌唾液,這叫作「條件反射」。動物條件反射的闡明,為動物以及人類的生理及行為研究開啟了新境界,讓巴夫洛夫後來得到了諾貝爾獎。《捫蝨新話》中那位自嗨演奏者的魚餌就是巴夫洛夫的狗食,琴聲就是巴夫洛夫的鈴聲。

中國古代沒人想過做狗的條件反射科學實驗,但居然有聰明人會利用狗的條件反射來做壞事。京劇中有一齣有名的戲碼叫《趙氏孤兒》,改編自元代劇作家紀君祥根據《史記.趙世家》所作的劇本。奸臣屠岸賈想要謀害忠臣趙盾,養了一隻兇猛巨獒犬,把這獒犬餓個幾天,然後做一個草人,塞些羊內臟在裡面,再給草人穿上跟趙盾一模一樣的官服,讓獒犬去撕咬飽餐一頓。等獒犬的「趙盾服條件反射」養成之後,在早朝時向糊塗皇帝靈君提建議,說獒犬很靈,能分辨忠臣奸臣,不妨關門放狗,讓牠出來抓抓奸臣。靈君居然答應了,屠岸賈當即牽出獒犬,獒犬看到外貌跟「狗食」一模一樣的趙盾,當然立馬撲上去又撕又咬。

古人利用動物的反射也好,科學家研究動物的反射也罷,都覺得畢竟是動物嘛,行動皆出於本能,簡單明瞭又好預測。比方大家耳熟能詳的「黔驢技窮」故事:老虎本來很怕驢,但看來看去驢都只有後踢那一個本能,什麼其他本領都沒,就把牠吃了。古希臘《伊索寓言》中有個驢的故事:驢子馱著鹽袋過河,不小心跌倒在河水中,鹽都溶化了,牠站起來時頓感輕鬆。吃了甜頭之後,牠每次背貨過河都故意摔倒一下。後來有一次馱著的是裝滿海綿的袋子,故技重施,結果海綿吸滿了水,一路上重得快要了牠的命。這隻驢誤把「相關性」認作「因果性」,所以吃了苦頭,牠的智能足以媲美許多缺乏邏輯的人類。

▋馬與驢的差別心態

雖然人們認為動物普遍不聰明,但還是把牠們分等級。像剛剛說的驢,大多人都覺得特別蠢笨沒本領,所以愛編故事拿牠尋開心。而馬的地位就很高,比驢高了不只一兩個檔次。同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個「驢子與馬」故事,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故事中的商人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對馬疼愛得無微不至,給牠吃得好,捨不得讓牠背太重的貨品,而驢子吃得差卻做得多,背很重的貨物到累死為止。這心態多半因為驢生來矮小跑不快,長相又比較抱歉,而馬長相英明神武,跑得又快的緣故吧。

人們對馬與驢的差別心態,也連帶決定了對牠們背上乘客的評價。基本上成功人士乘馬,而losers騎驢。當了官要「走馬上任」,升了官叫「馬上封侯」,有資格替官員服務的只能是馬,沒有驢的份。那麼,驢背上乘著的losers又該是哪些人呢?是詩人。不過千萬不要誤會詩人都是losers,古時候做上大官,吃香喝辣的詩人太多了,那些只能作詩而做不上官的詩人,才會落到騎驢的境地。

唐代詩人賈島家境貧寒,考運又不佳,有一天騎著驢在街上晃,低頭苦思自己的新作,完全沒看路,不小心衝撞了當時身兼大詩人、大文學家,與大官的韓愈的出巡隊伍,被逮到韓愈跟前問罪。韓愈問賈島剛剛在出什麼神,賈島老實說他想到佳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但拿不定主意該寫「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這問題讓韓愈也苦思了一陣,最後建議還是用「敲」比較好。這段文壇佳話傳說,後來為中文留下了「推敲」這個詞彙。

詩人騎驢是因為沒經濟能力,本屬無奈。可是很妙的,後來漸漸演變成一樁風雅的美事,騎驢的行為與詩人的身分間也產生了一個文化連結密碼。作詩又多又好的南宋大詩人陸游,有一首〈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後兩句的意思是:「我進劍門時騎著的是驢,這是否表示我註定是個詩人?」正式地挑明了「詩人騎驢」的浪漫文化意象。

當時騎在驢背上的陸游,心情其實並不怎麼悠哉浪漫。人們心目中的陸游可能只是一位詩人,但現實中的陸游卻是一位滿腔熱血的抗金復國志士。當時的南宋在危急存亡之秋,而陸游之所以會「細雨騎驢入劍門」,正是因為他的強烈抗金主張受到當局主和派的忌憚排擠,因而從抗金前線被調離,貶到了四川成都當個閒差。詩中的那句「此身合是詩人未」,似乎也帶著「難道我這一生就只能當個詩人?」的憂憤與不甘。

▋反映仕途心境

不過另一方面,穿過劍門的陸游,心中可能也有著一絲雀躍。因為在成都可以朝聖,朝四百多年前另一位也來到成都的大詩人杜甫的聖,能去憑弔杜甫在浣花溪畔的故居。陸游是杜甫的鐵粉,他的詩學杜甫,人格上崇拜杜甫,一片忠心卻不被看重的際遇與杜甫近似,精神上覺得自己是杜甫的知己。我們今天去成都參觀「杜甫草堂」,走進「杜工部祠」,可以看到陸游的畫像「陪祀」,長久陪伴在杜甫身邊接受後人的追思,正是為此。

被陸游崇拜的杜甫後半生的際遇,要比陸游慘得多,「漂泊江湖,飢寒交迫」這種慘況說的就是他。杜甫早年也騎過驢,他三十多歲時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就有「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的句子。但到了踏進成都的時候,驢是一定騎不起的,只能步行。天幸受到時任成都尹的好友嚴武的親厚接濟,在浣花溪畔築了茅屋,又不時得到衣食的援助,一家老小才終於過上了久違的溫飽日子。

杜甫是生活在沉重時代的沉重詩人,寫出來的都是沉重的詩。唯有在成都的那段短暫時光,算是憂患一生中的小小天堂,讓杜甫寫出了一些稱得上歡快的作品,甚至還有心情賞鳥。〈江村〉詩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既然住在溪邊,眼中自然少不了「水中鷗」,但特意強調鷗鳥肯來相親相近,恐怕就有著自己已然了無心機,無慾無求的意味。也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中,有一天稀客到訪,杜甫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寫出了〈客至〉,頭兩句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汪漢澄

現任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任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以及台灣大學醫...

掌故的迴圈 汪漢澄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