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瓊瑤記憶 牽動兩岸的青春情懷
【飛越千里看台灣】
文/石晨曦
台灣有個阿里山,台灣有個日月潭。我很小的時候,認識的台灣僅此而已,它披著神秘的面紗隔絕於我們的世界之外。直到瓊瑤出現,我對台灣又多認識了一個地方,台灣還有一個陽明山,那裡有很多別墅,住在那裡的人似乎不用擔心柴米油鹽,那是一個顛覆我想像的所在,一個未知的天堂,面紗覆蓋下的台灣更加神秘了。
兩岸隔絕了近四十年,直到1987年之後兩岸才先後開放了人民赴對岸探視親人,不過瓊瑤作品走進大陸比台灣人實實在在踏上大陸的土地要早上好幾年。八十年代中期瓊瑤小說就悄悄地吹進大陸,撩撥了無數男女的心。
中國自古受禮教約束,愛情向來是只能意會不能言談,八十年代中國又剛剛從十年文革的高壓中走出來,急需一些輕鬆浪漫的精神食糧,瓊瑤作品在此時率先走入了這樣的中國。文革期間,中國有千千萬萬學子荒廢了學業,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瓊瑤言情這樣的大眾小說輕鬆易讀,沒有高深莫測的家國理念,沒有艱澀難懂的文字,能識字就能看得懂。她寫出人人憧憬的愛情,大張旗鼓的談情說愛,像是把長期壓在心裡不能說的秘密一股腦說出來那樣讓人暢快。
她故事裡的背景大多是發生在人人想了解的那個神祕的台灣,故事裡的人物過著比當時的大陸人好上許多的生活,令人嚮往。小說中的女主角多半都在衝撞傳統思想,與當時中國的社會氛圍亦頗為契合。故事雖都是虛構的,但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共感力強大。瓊瑤迎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站上了風口浪尖,成為了那個引領言情風潮的人。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瓊瑤熱吹進千家萬戶,二十年的時光是一代人的記憶。
三姊很早就輟學,學了理髮,我讀國中時,她已在街上開了一間理髮廳,愛看小說的她時常往家裡帶很多好看的書,包括金庸武俠、瓊瑤言情,她自己看得癡迷,卻不准我碰觸,盯我的學業甚緊。我真正接觸瓊瑤小說是在高中時期,大約是八十年代末期。當時我們的女生宿舍是一間間很大的房間,跟一間教室差不多大,裡面擁擠的擺了十幾個上下舖,一間宿舍就容納了二十幾個女生,放學之後好不熱鬧,一起洗澡,一起唱歌,互相分享各班軼聞,彼此之間沒有祕密。
記得當時一位同學得了一本瓊瑤小說《夢的衣裳》,半夜熄燈,大家都睡了,她孜孜不倦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讀小說,情到深處,輕輕啜泣。睡夢輕淺的都被她吵醒,不知道發生了何事,殷殷關切,孰料她的哭泣竟是為了書中的男男女女傷懷,一時間人人爭搶看那本書,排隊等候,期盼見證書中男女的愛情。結果人人做了和那位同學一樣的事,半夜躲在被窩裡傷懷啜泣。這便是瓊瑤小說的魅力所在,角色們在家庭、愛情裡所經歷的種種挫折帶動讀者的心跌宕起伏。自從看完《夢的衣裳》我便一發不可收拾,成了迷妹。
時間跨入九十年代,電視普及,瓊瑤熱走入高潮,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受歡迎,其時我疲於生計,心浮氣躁,幾乎沒有耐性再閱讀文字,從小說迷轉成了劇迷,瓊瑤後期的作品我大多都是通過戲劇得以認識。無論是小說還是戲劇,她的作品都賺走了我很多眼淚。
2000年後,網路創作興起,創作題材更加多元,瓊瑤的作品開始受到諸多批評,瓊瑤也漸漸淡出讀者視線。我以為即使她的作品不再受到新一代讀者的垂青,卻不能因此而覆蓋她曾經有過的輝煌。每一個時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她的時空裡,她的作品是永遠的經典,她牽動了一代人的喜怒哀樂,她是我們的瓊瑤。
●專欄「飛越千里看台灣」:石晨曦,來自中國、現居新北,讀創故事駐站原創作家,著有《八零九零我在中國的少時光》。分享一個異鄉人來台灣從零開始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的兩岸之文化差異。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