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雙重瘋狂》影評:顛覆挑釁,就是不要你愛
《小丑:雙重瘋狂》(Joker: Folie à Deux)非常挑釁與反好萊塢,簡單來說,導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沒有要你像上集那樣的喜歡。跟上集風格不一樣,黑暗沈重依舊,但新加入浪漫苦戀的歌舞片類型元素,這是瘋狂大膽的轉變。如果說他刻意顛覆自己,刻意拋棄首集粉絲的既定喜好,那目前該片在主流媒體的兩極化(可能偏負居多)也是刻意為之的結果。
至始至終導演陶德菲利普斯想讓《小丑:雙重瘋狂》不只是單純續集,而是從首集延伸出來的奇想收尾,一種邪惡癲狂、壓抑爆烈的精神信仰延續,幾乎不再是情節上大幅度的推進,而是聚焦亞瑟(小丑)個人於精神病監獄的終途歷程。
如果首集是對超級英雄電影的反諷,這集則是再度對首集的反諷,他不讓你看到你以為的,挑釁這影迷影評的期待,有人說就像是當時拉娜華卓斯基執導的《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s)讓主創親手替電影收尾(拾),而《小丑:雙重瘋狂》亦是如此,而且華納兄弟還給過給拍。這樣的顛覆與反高潮,勇氣可嘉。
開場片頭的小丑與其影子的動畫片,就很顛覆,這個自我雙生的意念成為主軸,一體兩面,愛憎善惡交錯共存。不同人格其實也是偽裝,亞瑟弗萊克是「小丑」,但「小丑」卻是千百人心目中的邪惡顯形,憤怒宣洩的化身。這是個邊緣人的故事,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小丑」,但是孤單亞瑟依舊在幽暗深處。但是大家只崇拜「小丑」,沒人真心愛的破碎的亞瑟,就連哈莉也不例外。
潮濕冷冽的精神病監獄空間,就像是社會縮影,那些病患因在常規之外而受到監禁,但常規階級也是人為制定。受崇拜的偶像「小丑」淪為階下囚成為凡人亞瑟弗萊克,信眾渴望看到救世主「小丑」,但是沒有人願意認真看待褪去外在裝扮的亞瑟(那場亞瑟被拴著在大雨中抽搐哭笑畫面實在令人揪心)。
基本上歌舞片類型的原理幾乎都是對真實生活不堪(滿)的某種轉移,修飾裝點苦悶平凡生活的奇想。但《小丑:雙重瘋狂》則比較接近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的反傳統歌舞片類型;甚至讓我想起歌舞電影《芝加哥》(Chicago)兇殺、法庭,真實與幻想的交錯。
《小丑:雙重瘋狂》的視覺影像依然如上集般濃烈淒美,幻想的歌舞場面(大量耳熟能詳的爵士名曲、西洋金曲)因為女神卡卡的加入,改寫了這部電影的色彩(風貌)。男主角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曾以《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原聲帶得過一座葛萊美獎,女主角女神卡卡更是葛萊美常勝軍,兩個能歌擅演的演員,其難度在反而要卸下武功,不能唱得漂亮精準,他們的刻意瑕疵才是一種符合電影的真實。
有別於真實世界的晦澀陰沈,邊緣孤寂,片中的鮮豔歌舞秀越是繽紛多彩,超脫現實,越讓現實更加殘酷苦澀不忍卒睹。在《小丑:雙重瘋狂》中只要是超現實的秀場舞台就是以「小丑」的身分現身(獻聲),因為要跟哈莉奎茵對唱的是「小丑」,不能是亞瑟,因為現實中哈莉奎茵只崇拜「小丑」,所以在現實世界中她對亞瑟唱歌是把他當成「小丑」,是一種偶像愛戀的崇拜,而非真實的亞瑟本人。
所以當那場宛如「機器神」(deus ex machina)概念的法庭大爆炸發生,逃脫的亞瑟頂著小丑的裝扮,跑到在上一集的著名舞蹈樓梯場景,與所愛哈莉碰面時,卻是請哈莉不要再對他(小丑)唱歌了,是對於迷戀者(影迷粉絲)的提醒勸退,希望她接受真實的自己(亞瑟),但哈莉奎茵卻立馬掉頭而去;哈莉其實就是影迷粉絲的不滿情緒反應。
那類似《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意念的片尾,創作者親自將角色了結收尾,不僅是呈現只有脫離了肉體精神才能自由,更重要的是呈現邪惡癲狂的精神價值被意外煽動(銀幕上下皆是),小丑帶來的各式影響已無法遏止,導演陶德菲利普斯與男主角瓦昆菲尼克斯的刻意的提出反叛,刻意地不討好,他們的目的也達到了。
朱哲輝Alan,現為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正職為線上影音平台的營運經理。文章發表於釀電影、udn 琅琅悅讀等媒體。FB & iG 粉專名稱為「Alan的影劇娛樂閒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