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透明時間──穿越台中國家歌劇院的曲牆洞穴
我見過你的毛孔
像熱陶瓷
城市正龜裂
城市的藍色周而復始
【光與磚頭】
文/陳顥仁
我最近一次踏入台中國家歌劇院,是為了看瑞克.米勒的《爆發年代X》。在約莫兩個小時的時間裡,看一個演員獨自在舞台上穿越二十五年的時光,所有指標性的人物來了又走,儘管他們多是我不認識的,但有時候看戲有去的地方,在於可以穿透故事,而直接感覺到裡面的躁動。
回想起來,我第一次進入歌劇院很有可能是看2017年人力飛行劇團的幾米音樂劇《地下鐵》,當時的同學買了一張票臨時去不了,我接下了她的票,開始了我後來反覆回到劇場看戲的日子。更後來是2019年雲門2的《毛月亮》,演出下午兩點半開始,當天早上的我還在建築系的大評圖室評圖,剛好我抽到早上的棒次,下午就既緊張又期待地翹課了,同學們沒搞懂、當然我也沒搞懂,我的人生裡這些零星出現、點狀的小叛逆。宿命似地一路騎車往西屯,看了一齣我到現在也很難忘的舞蹈作品。
歌劇院真正落成啟用,是2016年的事了。自2005年伊東豊雄贏得競圖起算,也是十年有餘,在不知道會不會真的蓋好的情緒裡,我進到了東海建築系,間接地從在工地的學長姐身上,得知這座仿生山洞的最新消息。懵懵懂懂,對於一個沒有實務經驗的建築系學生來說,難蓋跟很難蓋彷彿只是一個字的差別,至於營造廠是否會因此倒閉也彷若都市傳說。我們待在一個現代主義的白盒子裡,晝伏夜伏,踏出系館大門幾乎恍如隔世。
關於曲牆的工法、用鐵絲網灌漿等等,知道的時候都是後事了,看著結構塔跟吊車的施工照片,甚至都不曉得在距離我們幾公里的地方,發生過這麼一件動人心魄的事。後來我仍不時光臨,即使是為了去附近的新光三越,我也還是會特別走進去晃一圈,我承認我對這件事著迷,對於彎曲的牆、對於牆後面的藝術行為,額頭上就貼著不可救藥的文青標籤。後來才知道文青的罩門在於悖離真實。我有本事愛上一層皮,但不一定有本事愛上核心的骨頭,甚至是包圍著核心的一切,複雜的真實。
常聽人抱怨起不同劇院的椅子很難坐,甚至是劇院後台的動線不佳,讓前頭的觀眾坐得不安穩,後頭的演出為了上下場左支右絀。這都是真實。也常聽見不同建築媒體中,對於獨特空間造型、都市設計意象,甚至不同劇場之間的串流和活動可能大加讚美,一棟新的表藝場館落成,就是又一次建築里程碑的突破。這也是真實。所有的真實並行不悖,衝突兼容並蓄,混合在一起之後爆炸四散,成為鋪設在彎曲牆面上不同的消防管線、逃生指示。如此刺眼的安全。
不過文青沒有不好,嚴格來說這也不算預防針,因為真實裡也包含著毫不真實,那些逸散在空氣中的泡泡,將永遠飄在這座城市上頭,把整座地基往上拉升。而在最上端的氣泡、和最底層的筏基之間,周而復始、不斷對流循環,一整座城市的透明時間。
跟著【光與磚頭】散步看建築:
●2022新專欄登場:陳顥仁,詩集《愛人蒸他的睡眠》作者,也是建築美學發掘者。從日常的店舖、到修復改建的古蹟,陪伴你細讀建築,體會空間詩意,漫談那些帶有生活況味的台灣特色建築及其迷人風采,更多內容,敬請期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