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與自由──午後雷雨中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看書、
儀式感、
走路、
樟樹,
【光與磚頭】
文/陳顥仁
我到的時候天氣還好,雖說雨雲已經肉眼可見,但天空還維持著大概六七成的亮度,正適合逛市集。意外的在屏東吃到了糯夫米糕,小小的攤位前也沒有排隊的人潮,後來手上還多了各式各樣鹹派、甜點、泰奶,感謝南國漫讀節的努力,我又撐過了一天的午餐選擇障礙。
說到底這件事八成是矛盾的,身為一個建築系畢業生在旅途中毫無懸念地拜訪各種房子,然後不免俗地同時懷疑起自己的人生。一般人來屏東會先來看總圖嗎?但我不曉得一般人是誰,我也不曉得到屏東該看什麼,我坐在總圖外面的石椅上快樂地進食著,我覺得連我的快樂可能都經過某種篩選跟分類。轉眼就下起大雨了,雨打在成排成群的樟樹上,那種雨是沒道理的,它不會管你是撐傘還是穿雨衣,原本試著鋪塑膠防雨布的攤位也放棄了,認命把東西收進箱子,一起站到廊下避雨。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其實來自舊有1983年的中正文化中心,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原四方體的平面外,新增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透空大廳,加上對於原有空間內臟的改造,包含已經成為拍照景點的金屬旋轉樓梯、以及由書庫轉生的三樓大階梯空間,成功將一封閉建築改造成「公共空間」。說來慚愧,其實我原先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十分貧乏,但其實公共空間的精神只在於對每一個生活細節的好奇與感知裡。因為樹的緣故、因為鋪面的緣故,因為人可以舒服地行走於其上,快樂地聊天的緣故,所以一個廣場開始有了心臟,在不停地人來人往裡替都市與社區跳動起來。
當天很湊巧,碰到廖玉蕙老師在館內有演講,於是趁著雨,也混在人群裡聽廖玉蕙老師分享台文散文的新書《彼年春天》。木色、灰色的演講廳,襯著繃上紅色布面的觀眾席,外面還在下著大雨,裡面有這麼一群人在聽著用母語記述的故事。巨大的總館裡空間應有盡有,自習區用來裝一些苦惱的考生,偶爾有一些不苦惱的小情侶,還有帶小孩的媽媽、看報紙的阿伯,我突然想不起來我上次這麼認真在使用圖書館是什麼時候,我走到總圖的陽台,看著一樓的大草坪和公園,發現雨已經停了,人又開始走回攤位之間清爽的走道上。
「我定義現代的公共性,是每一個人在同一個空間,做不一樣的事。」陳玉霖建築師在採訪中這麼說,於是在一批又一批建築更新的浪潮裡,更多封閉的盒子被打開,人群被更多的空間歡迎,在長長的時間軸上人擁有更多選項,可以選擇自己想身處的位置、選擇自己想做的事,而這如此接近生命中的自由。於是優秀的公共建築成為佈景、成為容器,讓出一個樹影搖曳的廣場,讓更多的生命得以在這裡相遇、交會、分離,我想這就是硬梆梆的建築裡最巨大的溫柔。
跟著【光與磚頭】散步看建築:
●2022新專欄登場:陳顥仁,詩集《愛人蒸他的睡眠》作者,也是建築美學發掘者。從日常的店舖、到修復改建的古蹟,陪伴你細讀建築,體會空間詩意,漫談那些帶有生活況味的台灣特色建築及其迷人風采,更多內容,敬請期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