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沙馬祖釀製「老酒」的歷史 與黑面媽祖信仰有關?
文字╱攝影 王曉鈴,取自《鄉間小路》2024年12月號
每到冬季,我就開始想念馬祖的老酒麵線。那一碗麵線的魅力,在於香醇老酒對熱湯的提味。馬祖處處有老酒,被公認為「老酒故鄉」的地方,就屬於南竿島上的津沙村了,而少人知道的是,津沙老酒的好,背後居然有媽祖的功勞。
老酒主要材料是糯米、紅麴菌與水,津沙村裡有兩口百年青石古井,相傳就是甘甜的井水,為津沙老酒贏得盛名。我住了兩晚,老酒麵線也吃了好幾碗,吃飽沒事就在村子散步繞圈圈。這津沙,是石厝群聚落,保存許多像印章般的老房子,不管鑽進哪一條石厝小巷,總是會走到村裡信仰中心天后宮。
「津沙境天后宮」是南竿三大天后宮之一,與金板境和馬祖境天后宮風格不同,還留著早年戰地建築的樸拙感,洗石子地板上,有「鳳戲牡丹」以及「獅子滾繡球」,都是生動有趣的吉祥圖案,我目光一直停留在腳下的可愛「獅子」,剛好廟方帶客進香,我逮到機會就詢問。
「這都是以前戰地部隊的阿兵哥做的!」津沙境天后宮主委陳志華說,天后宮最早建於清道光年間,遭祝融後,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重建,此後經歷八十多年,期間馬祖在時代背景下變成戰地,某天,地區司令官發現老廟失修坍塌,便號召村民捐資重建。
「不光如此,當時全村男女老幼都一起參與建廟,去海邊撿石頭、挑沙子,好讓阿兵哥蓋廟,我那時還小,也有去撿過石頭。」陳主委說,防衛指揮部調派了有美術底子的阿兵哥來幫忙,如今廟裡漂亮的彩繪裝飾、龍柱以及洗石子圖案,都出自他們之手。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一九七八年新廟落成。
津沙境天后宮還有一則特別的事蹟,就是媽祖自己要求變黑臉。陳主委指出,原本他們的媽祖神像跟金板境、馬祖境天后宮一樣,都是粉面媽祖,在重建時,雕塑司阜夢見媽祖顯像黑面,經長老請示後,得知是媽祖授意,便改為黑面,是馬祖少見的黑面媽祖。變成黑面媽祖之後,同樣靈驗的保佑著村民。
廟裡擺了幾罈新做的老酒,也讓我好奇。陳主委指出,只是暫放,沒特別用意,但是村民相信媽祖能保佑釀酒成功。因為釀老酒看似方式相同,但大同中有小異,家家戶戶都有獨門配方,不外傳,這個祕密只能跟媽祖說。
本文作者
王曉鈴
艋舺人,路過寺廟拜拜是日常。資深旅遊記者,採訪途中拐彎看廟是經常。研究宗教文化,思考土地農事與神同行是正常。著有《日本珍奇廟》、《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等。
●本文節錄自《鄉間小路》雜誌2024年12月號:森光之路,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