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平鎮五步就一座土地公廟?從歷史印記到「印尼媽媽」生活圈
巫秀淇/撰文・圖片提供
安平鎮是桃園平鎮的老地名,史載早年先民開墾初期因為與原住民爭地,迭遭原住民的襲擊,加之地方盜匪猖獗,治安敗壞,先民遂於今楊梅埔心之高地設置隘寮,以收警衛防禦之效,治安才逐漸好轉,於是逐漸形成安平鎮的地名。1920年日本政府將全臺灣三個字以上的鄉鎮名稱全部改成二個字,安平鎮自此改稱作平鎮。
平鎮的歷史印記
與臺灣其他鄉鎮大多會有一個市中心,然後漸次向外延伸拓墾的城鄉型態相比較,平鎮很不一樣,我們很難指出平鎮的市中心或者最熱鬧的地方在哪裡,這是因為早年先民係先後自四面而來,復往八方拓墾,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角頭大廟,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圈,爾後形成安平鎮、北勢、東勢、南勢、雙連坡、宋屋、社子及山仔頂等八大庄,後續政府整合八大庄成為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平鎮。此八大庄唯二的共同點,一是八大庄的角頭大廟,主祀的都是三官大帝(客家人稱三界爺),其次則是到此地繁衍幾代的住民,主要都是客家人。
桃園南區最重要的生命之河——老街溪,從水源頭龍潭蜿蜒進入平鎮,再往下流經中壢到大園許厝港出海。這條流經四個行政區,總長度36.7公里的老街溪,早年先民曾在河面上興建無數座紅磚拱橋,今日僅僅只剩下三座,而此三座古老的拱橋,全數位於平鎮境內,此也成為在地子民緣溪行之時最美麗的駐足點。
先民到平鎮開墾,在老街溪河岸,開山打林、戮力耕作之時,會「安伯公」以祈求平安、順利,伯公是客家人有別於其他族群對土地公最溫暖的稱呼,把土地公看作是家裡最慈祥的長者「阿伯公」。老街溪沿岸,在地人安的伯公無數,誠如老人家常說的,「三步路五步路就一座伯公」,老街溪流域的伯公密度之高,很可能是臺灣第一呀!從三粒石「磊」成的第一代小伯公;到小廟型式的中生代伯公;乃至於雕樑畫棟,宛如宮廟型式的新生代伯公,在平鎮一地的老街溪畔,隨處可見。
除了伯公廟數量繁多,在地客家人對於伯公信仰的虔誠與濃烈更為特殊,從「伯公生」到「四季伯公福」,其他地方可能早已淡了、停了的信仰科儀,在這裡不但還在,且都還熱切的維持著。其中最特殊之處,以往地方宮廟的慶典,大多是信仰圈的大廟主神,以主人身分邀請信仰圈內的伯公到廟裡來看大戲;而平鎮,更有開庄伯公以主人之姿,邀請庄頭內的小伯公到伯公廟埕看戲的特殊信仰文化,因此也成為平鎮客家庄最富趣味的文化特色。
慢步探索多元文化的寶庫
以往談到平鎮,在地的客家子民多會從歷史的縱流去長說短述,例如會說,平鎮有全桃園唯一的客家義民廟,每年的義民祭,義民廟人聲鼎沸、喧鬧不已;再例如說,1895年所發生的抗日戰爭,安平鎮之役與日軍僵持長達月餘,是整場抗日戰爭最經典的一役;甚至會說,作品最膾炙人口、最讓人懷想的音樂家鄧雨賢,他的出生地就在山仔頂呀!
然而,觀乎今日,今日平鎮22萬餘人口,族群其實早已遠遠不只客家,從早年的眷村設於龍岡,形成平鎮特有的「雲南滇緬文化圈」,到許多印尼客家女性嫁到平鎮來,形成平鎮極具特色的「印尼媽媽生活圈」,這也形塑了平鎮成為一個具有多元風貌的所在。要走訪平鎮,何妨且在平坦的平鎮一地,用最自在、最從容的心情⋯⋯彳亍慢行!
本文作者簡介:
巫秀淇
桃園平鎮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目前擔任桃澗堡工作室執行長。
●本文摘選自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季刊《尋客》第39期電子書。原文為「在城市肚講自家个故事」,授權刊登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