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擊劍選手陳弈通:我想要「Take it all in」,全力備賽,享受過程
你是否曾好奇這些運動員平時如何生活?怎麼調適身心以應對高強度的訓練和競技壓力?本次專題將採訪多位中華隊選手。讓讀者一窺運動員的私下日常樣貌,並被他們為追逐夢想及榮光所付出的一切給打動。
陳弈通說,他平時的嗜好是待在宿舍裡縫球鞋,畫設計圖。他形容自己是個對某事某物有熱情便能持續投入的人,設計之於他是最佳充電方式;至於擊劍,那是放電項目,生活就是在兩者間切換。
剛滿21歲的陳弈通曾參加青奧、亞運,也是本屆中華代表團中最年輕的選手,目前於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主修平面設計,副修球鞋設計。
不過在與人交往之際,他很少自稱職業擊劍運動員,或特別把學習設計這件事搬出來談——避免旁人先入為主。舉個例子,在校方宣布陳弈通即將出賽巴黎奧運前,同學們都不曉得他在擊劍運動上竟有如此造詣。
未定義、還有待捏塑,這是我們採訪陳弈通留下的印象。
擊劍與設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他的美術潛力都可以說是通過擊劍發掘出來的。小時候因為中文基礎不穩固,自澳洲返台加入擊劍隊的陳弈通都是以素描代替文字,書寫訓練日誌,為日後以學生運動員身分進入美術大學預留伏筆。雙重身分也反映在社交媒體的使用,他的兩組帳號其中之一擺滿個人參賽照片,另一組呈現上更接近品牌經營,可視為一份簡單的作品集。疫情期間便有義大利運動廠商相中陳弈通的作品,來訊洽談購買,雙方最終以賽季贊助方案達成交易。
如同許多Z世代創作者,陳弈通習慣在網路媒體及社群擷取設計靈感,觀察當前藝術及時尚潮流走向,「跟隨潮流,然後猜測它的下一步動態,這也是做設計有趣的地方。」目前他的設計仍處於發展個人風格階段,偏愛北歐簡潔洗鍊風格,也以台式包材為基礎思考如何延伸,保留韻味的同時也不落俗套。
「我有個奇怪的比喻——擊劍的對抗就像是聊天,雙方互相丟話。」由於擊劍不同於其他格鬥運動,只要命中有效部位就能得分,也因此在比賽中創造出有利於自己的情境,在進攻還擊間主導節奏,遠比用力量懾服對手來的重要。
充足的對打經驗、變成身體記憶的技巧,是擊劍運動決勝負的關鍵;此外觀察力也站一席之地,他表示許多擊劍好手都有「慣用劍」,那是利用鈍劍劍條輕細的特性,以人力將之曲折至特定角度,與使用者慣用的進攻打法息息相關:是直刺,還是劍走偏鋒。有趣的是,雖然比賽中使用慣用劍無異於給提示,但選手多半不忌諱透露這點資訊,如陳弈通自己的慣用劍,其曲線是一眼就能辨認。
回憶運動生涯的低潮,他認為發生在疫情封鎖時期。他不得不養成在缺乏教練及陪練員的情況下自主訓練。那對長年學習擊劍的他並非不可能的任務,但多少仍會因為缺乏方向而感到恐慌。直到後來他開始以手機側錄練習過程,透過影像一一分析整理自己的動作才得以克服。
儘管年少時便登上青奧舞台,出戰奧運之於陳弈通依然是重要的里程碑,那是畢生不會遺忘的高光時刻,更重要的是對其技術水準的肯認。如果慣用劍是幸運符,那作為一名基督徒,他應對賽前緊張的方式便是禱告了。不過,不是電影裡那種在選手休息室的長凳前單膝跪地默禱,「沒那麼深沉,就是很慌張的在心裡吶喊,拜託拜託,助我一臂之力。」陳弈通笑著說。但這麼做的確有效——一頓慌亂後,真的能進入狀態。
他曾在參與過奧運的朋友那裡聽到這樣的故事:因為太過專注競技,等到回過神來整場運動會已經結束,唯一記住的只有自己的比賽。「我會全力備賽,在此同時,我也想要享受過程。」在選手村與其他選手交流,法國巴黎獨有的文化,都是他在本屆奧運中預想的收穫。
「Take it all in,這是我的想法。」陳弈通說。如果從奧運老將身上能發現百折不撓的意志,在陳弈通那裡能看見的是另一種純粹,是青年人特有的胸襟。職業運動員、設計師都不是條輕鬆的道路,一旦遭遇打擊會是雙倍的;反過來說,能從二者取得成就,所建立起的自信也是雙份。如前文所言,他還未被定義,有待捏塑——經過奧運一役,他的步伐會更穩,走的會更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