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失傳的百年傳統技藝!海上長城「石滬」的歷史與記憶

琅琅悅讀 桃園客家專刊

編輯部/採訪撰文
陳宜楓/繪圖
桃園石滬協會/圖片提供

遙望石滬的歷史

根據調查,蚵間石滬群存在已超過三百年的歷史,仍能見到過去原住民簡易型石滬的遺跡,而現今的石滬修造技術與來臺拓墾者的生活技能有關,桃園新屋地區主要為家族砌造傳承使用,屬「家族滬」,迄今仍遵從先民傳授工法,持續修復石滬。石滬是利用魚在漲潮時隨海水靠岸,退潮後部分被擋在岸上、無法返回大海的特性,而形成的捕魚設施。全盛時期,大大小小四十餘座石滬矗立在蚵間海濱,成為這個僅百餘戶人家的漁村命脈。

石滬在潮間帶堆砌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

新屋蚵間石滬群前後組成,形狀如同魚鱗排列,又可稱「魚鱗滬」。於2023年登錄為文...

石滬不僅反映先民的巧思,更蘊含人與自然共存的理念,透過觀察海潮、風向和漁汛,並運用對地形、石材的了解,先民能精準選擇地點,並砌造出堅固的石滬。石滬的修造技術需要對在地知識有深入體悟,更需要團隊的人力協作,才能成就這項精妙的文化景觀。

雖然桃園石滬協會所在地——新屋區蚵間里的居民,幾乎都是閩南族群,在客家人口眾多的新屋區顯得獨特,因為娶了不少客家媳婦,加上長期與新屋區其他客家居民相處,蚵間里的居民大多能聽懂客家話、甚至說上幾句,也因文化融合,也發展出新丁粄、菜包等習俗,可謂是閩、客融合的一個最佳例子。

石滬修護之道

修護百年石滬絕非易事。為延續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滬主家族、蚵間地區的居民,以及所有關心石滬發展的熱心人士,於2018年成立了桃園石滬協會。協會透過研究文獻、觀測海潮,掌握砌造石滬的門道。修護環節包含確定工期、準備人力、打好基礎、篩選卵石、砌造卵石等,每個步驟都必須精準把關。

其中「塞石縫」是關鍵環節,由於卵石間有縫隙,需以較小的石塊填塞,增加卡扣效果,減少石滬結構鬆動。高超的砌造技巧與經驗不可或缺,需要多年累積的經驗傳承,方能完整掌握石滬修護之道。

石頭以頭重腳輕的方式擺放,朝內的石頭端形狀得較尖較小,讓內部的孔洞密合,再透過敲...

石滬永續精神

石滬不僅是文化資產,更是地方發展的寶藏,因此,地方協會除了專注修復工作,也積極推動觀光導覽和體驗活動;透過導覽解說,讓更多人了解石滬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內涵;藉由捕魚體驗,體會先民捕魚智慧的獨特魅力。

當夕照餘暉裹著海潮的氣息,潮起潮落間,石滬彷彿歷久恆新,這些卵石矗立在浪花與沙灘交疊的海濱,見證著這片土地上人與自然的對話。不僅是先民對海洋的致敬,更將化作地方永續發展的力量,綻放獨特的文化之美。

●本文摘選自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季刊《尋客》第38期電子書〈到海脣去尋色彩〉,授權刊登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MEET HAKKA 第38期:到海脣去尋色彩 出刊頻率:季刊 出版時間:2...

桃園客家專刊

尋客《Meet Hakka》英文「MEET」有相遇、遇見、連結之意,希...

尋客Meet Hakka 文化資產 桃園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