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畫壇中流星般的畫家:蔡朝枝──#名單之後129
撰文│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蔡朝枝 入選 臺展第2、3回
日本時代高雄美術發展歷程的相關研究中,一位名為蔡朝枝的畫家,儘管時常被提及,但大多都只見簡單幾句描述帶過。然而,他除了是高雄地區最早獲得臺展肯定的臺籍人士,更為首位出身在地的西洋畫家(註1),卻僅在港都畫壇中,留下流星般的短暫身影。
1919年《臺灣教育令》頒佈,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南分校獨立為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當時以衛戍病院舊址(今赤崁樓)充作臨時校舍,蔡朝枝進入該校就讀一年制的講習科(註2)。畢業後回到高雄的他,起初任教於舊城公學校(今舊城國小),1922年於高雄第三公學校三塊厝分教場擔任教員心得一年後,再轉往高雄第二公學校前鎮分教場(今前鎮國小)擔任准訓導三年,最終才回到合併後的高雄第三公學校(今三民國小)。
初試啼聲 二甲傳臚
如同許多臺籍畫家在師範學校時期受到啟發而開啟繪畫創作,蔡朝枝與繪畫經驗豐富的鄭獲義在1927年成為高雄第三公學校同事後,自然有不少切磋交流的機會。1928年蔡朝枝參加第二回臺展,初試啼聲的他即以〈南國の椰子〉和〈朝の港〉兩件作品入選,而鄭獲義的〈靜物〉也一同入選。
〈南國の椰子〉以細膩、寫實的方式,描繪南國熱帶植物的風景,主角可可椰子壯碩高大,周邊還有木瓜樹、香蕉樹點綴,畫面的處理較為沉穩內斂。另一幅〈朝の港〉則利用水面波紋、舢舨風帆、清晨浮雲的活潑筆觸,呈現出些許動感,並以前景的合院、漁人、小船,與遠處的碼頭、倉庫(或為工場),形成傳統聚落與新興港灣的有趣對比,推測可能是自苓雅寮望向新岸壁(今高雄港10號碼頭)的景象。
港都美術盛時裡殞落的彩筆
1928年第二回臺展剛揭幕之際,時任高雄中學校教諭的山田新吉,發起成立名為「白日會」的西洋畫會,對繪畫懷抱熱情的蔡朝枝與鄭獲義也一起加入,成為高雄第一個美術團體的創始會員。同年底,白日會在高雄婦人會館舉行了首回會員聯展(註3),堪稱港都一大藝文盛事,帶動地方美術風氣的推展。
有了畫會中眾多同好互相觀摩聯誼與創作交流,讓具備藝術天份的蔡朝枝更加熱血,為參加第三回臺展的作品拼盡全力,不顧身體疲勞地揮動著彩筆,竟於完成製作後因為痙攣造成半身不遂(註4)。縱使〈古城の朝〉在審查後入選臺展,已形同廢人的他只能絕望地躺在病床上,再也無法實現自己所懷抱的藝術夢。
畫布上舊城西門的殘影
〈古城の朝〉主角為鳳山縣舊城的西門「奠海門」,畫面佈局平穩,以生長茂盛的植物,襯托城門日漸頹圮的蕭瑟感。鳳山縣舊城是1825年在舊治(今左營區)重建的城池,由於縣治未遷回而閒置,而西門的相關影像非常罕見,更在1933 年官方指定「舊城趾」為史蹟的前夕遭到拆除,只保存其他三座城門、城牆與城壕,〈古城の朝〉為後世刻劃西門的城外風光,可謂十分珍貴的圖像史料。
蔡朝枝為當年白日會報名第三回臺展的八位會員中,獲得入選肯定的六位之一,雖然優異的表現對於團體而言是莫大榮耀,卻也劃下他繪畫生涯的休止符,遺作〈古城の朝〉不僅記錄消失前的西門景象,同時也替這位畫家留下為藝術奉獻的最後身影。
#名單之後129
1.根據《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所載,蔡朝枝的註記皆為高雄籍。
2.鄭燿男、邱麒麟、胡文心編,《藝術瑰寶:鄭獲義先生集》,高雄:高雄市文化中心管理處,1998,頁164。
3.〈高雄白日會 洋畫展覽會 婦人會館て〉,《臺灣日日新報》,1928-11-25(5版)。
4.〈臺展エピソード 出品畫の完成と 同時に廢人となつた青年 その繪は見事入選した〉,《臺灣日日新報》,1929-11-16(5版)。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