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高雄港都美術之花「柏尾鞠子」──#名單之後123

琅琅悅讀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文/ 陳坤毅(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柏尾鞠子 入選 臺展第1、6、7回

臺灣教育會於1927年舉辦的美術展覽會,可說是島內一大盛事,來自南方港都的柏尾鞠子,名列入選西洋畫部的五位女性之一(註1),躍身成為當時高雄最年輕的畫家。在豔陽下茁長的她,用柔美的畫筆開綻出朵朵斑斕色彩,甫過花信年華卻撒手人寰,遺留下的豐富作品與隻字片語,仍悄悄訴說曾經的傳奇印記。

柏尾鞠子的〈自畫像〉 圖片來源:《柏尾鞠子遺作集》

少女筆下的恩惠風景

1912年出生於東京中根岸的柏尾鞠子,尚未周歲就隨著雙親來臺,其父柏尾具包任職於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舉家落腳於臺南鹽水港(今鹽水區)。到了上學的年紀,六歲的柏尾鞠子最初進入鹽水港小學校就讀,不過還沒滿半年,因父親調職到打狗(今高雄)而轉學到打狗小學校(今鼓山國小),揭開在港都生活的序曲(註2)。

1915年間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的校園景象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高雄升格為市的前夕,高雄高等女學校(今高雄女中)創立,1924年甫畢業於小學校的柏尾鞠子,也入學成為第一屆學生,當時高等女學校是暫借小學校的校舍空間,直到三年後苓雅寮的新校舍完工才遷移。柏尾鞠子搬入新校園後不久,時值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徵集作品,應該是在老師小笠原ミツエ的鼓勵下,繪製名為〈惠〉的畫作,參加展覽並獲入選。

柏尾鞠子(中)與其他入選第一回臺展西洋畫部的女性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

〈惠〉描繪歷史悠久的玫瑰聖母堂,從女學校新校舍向外就能看到這般景緻,或許柏尾鞠子對於校園的順利遷址,感受到聖母的恩惠庇佑,故以此為創作題材。畫中保留下玫瑰聖母堂重建前的樣貌,以及道明會館拆除前的身影,由西洋尖塔、閩南燕尾、熱帶樹木等元素,構成十足的南國意象,在她柔和的筆觸下,炙熱的港都也顯得溫潤許多。

以玫瑰聖母堂為題材的〈惠〉 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瓊花般的繪畫人生

柏尾鞠子於1928年自高等女學校畢業,為追尋夢想而負笈前往東京女子美術專門學校,就讀師範科西畫部,歷經四年學習,由文部省檢定合格,獲得圖畫科中等教員的許可(註3)。1932年歸臺後,她以畢業製作〈制服の少女〉報名第六回臺展並獲入選,同年底還在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新營總社舉辦個展,共展出三十幅作品,應是當時的年輕女性畫家中罕見舉辦個展者,更凸顯柏尾鞠子的出類拔萃。

柏尾鞠子的畢業製作〈制服の少女〉入選第六回臺展 圖片來源:《柏尾鞠子遺作集》

自1933年起,柏尾具包向東部開拓香蕉栽植事業(註4),柏尾鞠子也曾前往花蓮,在父親的相伴下旅行,停留在太魯閣與池南進行創作,因此累積不少與東部相關的作品。緊接著的秋天,柏尾鞠子的作品〈少女〉入選第七回臺展,但她沒有停下腳步,旋即前往日月潭創作,隔年在花蓮舉辦了第二次個展。

1933年柏尾鞠子在池南地區所創作的〈風景〉 圖片來源:《柏尾鞠子遺作集》

1933年入選第七回臺展的〈少女〉 圖片來源:《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1934年柏尾鞠子前往東京,不久後便嫁與岡村一 (註5),1936年4月其子岡村具一新生,身在池南農場的柏尾具包聽聞喜訊後,著手整理要迎接孫兒成長的地方,期待能和晚輩共享天倫之樂。豈料不到一週,柏尾具包就收到柏尾鞠子病危的電報,正火速趕往東京,卻在航程上得知愛女逝世的消息。才剛過完二十五歲生日,又迎來新生命的柏尾鞠子,原本正邁入另一個境地的繪畫人生就此打住,世人只能從她的遺作中,再細品這朵港都美術之花的柔美筆觸。

描繪鯉魚池畔景致的〈池南風景〉 圖片來源:《柏尾鞠子遺作集》

#名單之後123

註釋

1.〈臺展入選の女流作家 殆ど學生ばかり〉,《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8(7版)。

2.藤田晃編,《柏尾鞠子遺作集》,臺北:田淵石版印刷所,1938,無頁碼。

3.藤田晃編,《柏尾鞠子遺作集》,臺北:田淵石版印刷所,1938,無頁碼。

4.〈鹽糖社有地に 芭蕉の栽培 百萬籠を目標に〉,《臺灣日日新報》,1933-10-12(3版)。

5.根據文獻紀錄的比對,這位來自東京的岡村一,可能與後來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與臺北市役所的岡村一為同一人士。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整理了近萬件的陳澄波作品、文件史料後,為了讓基金會員工脫離失業的危機,...

名單之後 高雄 日本 東京 畫家 創作 師範 日月潭 閱讀藝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