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疑客家人的起源是臺南?!跟著YouTuber孫女到龍潭
張弘政/採訪撰文
劉千鈺/攝影
「大家好我是孫女!」
經營youtube頻道「孫女訪問中」,坐擁34萬訂閱,被封「街訪聖母」的孫女來到龍潭啦!喜歡踏足冷門車站,透過街訪尋找素人魅力的孫女,首次帶大家體驗最在地的龍潭客庄。
第一站,百年龍元宮
要了解龍潭,就要從信仰中心──龍元宮出發。今年恰逢龍元宮兩百周年,廟內匾額的落款從道光信士橫跨到蔡總統,足見龍元宮的歷史與地位。而龍元宮的起源更是傳奇,龍元宮主祀的五穀大帝起先是大溪永昌宮的主神,但永昌宮因械鬥遭到縱火,神像與香爐便來此避難。待廟宇重建後,五穀爺卻不願回去。幾經溝通,最後神像留在龍元宮,香爐則歸還永昌宮。如此有個性的神尊,讓孫女哈哈大笑。
同樣有趣的,還有神龍鬧鎮團隊贈送的「大穀祥平」平安米。孫女指著平安米問,難道是緊跟翔平結婚的時事推出嗎?
原來,大穀祥平是地方創生團體「野菱蔓生」的創意,分別代表「大吉、穀豐、祥和、平安」。將新創意融入傳統信仰中,吸引年輕目光讓宗教文化得以傳承。
談到傳承,龍元宮主委想讓孫女體驗逐漸消失的「求藥籤」傳統。咳了好久的孫女也雙眼發光,期待五穀爺能治癒自己。
孫女依照指示,稟報自己的身分、住址與症狀給五穀爺,擲筊詢問自己能否求籤。得到聖筊後,舉著籤筒搖晃直到其中一支藥籤突起,確定好籤號後,擲筊第二次,確認號碼是否正確,再翻開藥籤簿對照。
藥籤簿分男女科,每支藥籤都有不同的藥方。看著簿上豪邁如處方籤的文字,孫女問主委,真的看得懂嗎?主委搖搖頭。
原來,求完藥籤後,要依籤號去中藥房抓藥,每間藥房都有自己的藥簿,詳細記載藥材、劑量與烹煮方法。但隨著醫療普及與法律健全,求藥籤的習俗也被明令禁止,廟裡的籤筒與藥簿也早已塵封。
不過龍元路上還有藥房可以解籤,於是孫女前往下一站──元春中藥房。
第二站,中藥房解籤
元春藥房的負責人曾阿公今年已經九十多歲了,但談起背後的藥材櫃依舊如數家珍,更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臺、客、華語。原來阿公和藥房一起,從日本時代延續至今。雖然已將藥房交給晚輩管理,但在聽見孫女此行的目的,阿公立刻拿出自己的手抄藥簿,向孫女細細解釋。
憶起過往,阿公說龍元路上原先有好幾家中藥房,共用龍元宮發出的藥籤本替信徒抓藥。每本籤簿都是藥房自己抄抄寫寫,阿公手上的籤簿也泛著黃斑。而隨著求藥籤習俗消失,傳統中藥行漸漸沒落。如今元春藥房也轉型,販售藥膳食材與科學中藥。
雖然無法抓一帖真實的藥替孫女治病,但阿公翻開無方的第六十四首藥籤,與第二十五首藥籤:「敬惜字紙、珍重五穀、戒殺生靈、孝悌當行、印送經書、潔淨灶下、修橋造路、廣行善事」。抽象的藥方讓孫女驚呼:「這是無藥可醫的意思嗎?」
其實藥簿裡的籤方多以溫補滋養為主,劑量也少,即便藥方不一定能對症下藥,卻也給信徒帶來慰藉。此二首籤詩告訴信眾,身上的病痛更多來自心病,或許無法自己解開,多做善事、積陰德,心情也會輕鬆起來。孫女也感慨:「本來覺得有些奇妙,但聽了阿公解釋又覺得很有道理。」藥籤的核心不求藥到病除,更多是生病脆弱時,需要心靈和宗教上的撫慰。
雖然無法根治咳疾,但阿公的女兒「曾姑姑」也不打算讓孫女空手而歸。
第三站,手作防蚊包
為了推廣藥材的更多用途,元春中藥房也推出多種體驗課程,這一次姑姑要帶孫女製作天然防蚊包。
首先,在小麻布袋上放置新鮮艾草,放上塑膠片後用物品摩擦,讓汁液滲入纖維。自認美術造詣不高的孫女說,整個過程就像刮刮樂,掀開墊片更像開獎,深怕自己的美感反映在作品上。但在姑姑的指導下,不只鋸齒狀的葉緣清楚印出,連葉片上的葉脈也清晰可見,就像一棵巨樹,分支出許多枝枒,讓孫女興奮地捧著麻布袋大喊:「好像國○人壽。」
姑姑準備多種氣味強烈的藥材,如薄荷、白芷、香茅……,讓孫女把各種藥材放在手心,搓揉後仔細嗅聞,挑選喜歡的氣味。孫女精明地問:「哪個藥材最貴?」姑姑語帶保留地回答:「丁香很香,你可以多放一點。」
第四站,四神甜排骨
體驗後,姑姑招待四神湯,但端上桌前,姑姑拿出一桶砂糖,讓孫女發出質疑:「姊姊你要確定耶?」
「甜入脾」,四神固脾胃,讓糖更好吸收,吃飽後更能應付勞動。了解好處,從甜湯撈出排骨的孫女卻止不住哀號。嘗過幾口後,孫女分享道,甜味似乎帶出藥材的甘,讓湯頭更有層次。姑姑則委婉表示,甘味出現,是因為糖加得不夠多。
聽見同行的臺南攝影師直呼好吃,讓孫女開玩笑地問:「難道證明了客家人與臺南人是同個血脈?這是今天活動的最大收穫。」面對甜四神的衝擊與認知顛覆,讓孫女決定吃一碗「正常口味」四神時,盯著鹽罐好一陣子,就怕裡頭裝了白砂糖埋伏。
下一站,龍潭更精彩
孫女感慨,兩小時的體驗還不夠深入了解這片土地,未來或許還有更多機會造訪。帶著遺憾,用自己唯二會的客語:「恁仔細」、「新年快樂」,向阿公、姑姑道謝。
不過,龍潭今年的精彩才剛開始,無論是跟著孫女的腳步體驗,或是等待農曆六月的「神龍鬧鎮」,還有更多驚喜等待探索,居民也都滿懷熱情,歡迎大家「正來尞」!
作者簡介
張弘政1996 年生,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碩士。任 2022年文化體驗計畫〈作客我鄉_從他鄉到原鄉〉藝師。 曾獲後生文學獎、竹塹文學獎。
●本文摘選自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季刊《尋客》第37期電子書〈去到山肚个所在〉,授權刊登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