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麓飛煙中的山林色彩寫生者「黃叔鄹」──#名單之後110
文/李維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研究生)
入選 臺展 第九回
府展 第一回、第六回
在雲海之上,有阿里山群峰,群峰之中最高的是大塔山,從這座山往北不停延伸,經過烏松坑山,那是臺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圖一)的發現地,之後便是金柑樹山、嶺頭山,最後來到鳳凰山。這山裡木材豐厚,動植物多樣而繁茂,成為一個令人悠然神往的地方。鳳凰山北峰之後,阿里山山脈陡降了一番,最終在清水溝溪的侵蝕下,現出了鳳凰的嘴(圖二)與鳳凰的眼(圖三) [註1] ,也在這個地方,這隻鳳凰伸出了左翼,成為了一塊平坦的緩坡,清朝乾隆年間,此地有漢人施國義開墾 [註2],謂之「大坪頂七處草凹」,其中一處就是黃叔鄹的家:羌仔寮。
羌仔寮在清末被雅化稱為彰雅,在1920年以後改稱鹿谷。黃叔鄹的家就在鹿谷庄深處的內寮。黃叔鄹的家名叫端本堂(圖四、圖五),是幢簡單的平房,前有一半月池,背倚青翠的鳳凰山。這個平凡的合院中,曾經誕生一位秀才,也就是黃叔鄹的父親——黃錫三。黃錫三對於地方文教貢獻甚多,寫作許多關於日月潭、沙連堡、雲林縣相關的詩文。這些詩文看似為單純的文學作品,實則對了解南投山區的歷史脈絡甚有益處。以下擇其詩作〈鳳麓飛煙〉(圖六、圖七)共賞:
鳳凰山上鳳高飛,突兀摩空聳翠微。
雨歇林梢風正急,煙迷木末鳥爭歸。
重巖縷縷蒸青靄,絕壑沉沉燦晚暉。
攜得東山游蠟屐,卷阿吟罷下崔嵬。
[註3]
黃叔鄹是黃錫三的三子,他的兩個哥哥日後都往政治發展,成就斐然,惟其一人選擇教職之路 [註4] ,就讀臺南師範學校,在就讀期間,受到美術老師山本磯一的啟蒙,後又受日本美術教育家山本鼎之影響,開始其美術創作之生涯。 [註5]山本鼎崇尚自由畫風,反對臨摹,對於明治年間進入到日本的西方版畫與油畫接受度甚高,他的創作,至今仍受日人推崇 [註6] ,黃叔鄹受其影響,創作也多以寫生作品為主。在創作期間,時常閱讀西洋美術雜誌,受馬蒂斯、盧奧影響深遠 [註7] ,觀察其現存之作品可以發現其大膽且對比強烈的用色,與馬蒂斯與盧奧放蕩不羈的色彩運用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臺南師範學校畢業後,黃叔鄹先到竹山公學校任職兩年,而後回到故鄉鹿谷公學校任職八年的時間,在此期間用工作之餘,描繪了許多鹿谷的風光,作品所表達的大多是鹿谷的生活日常。比如他入選第一回府展的作品——《樟樹を削る人》(砍伐樟樹的人),就在描繪當時臺灣中部地區盛行的樟腦產業,圖中的腦丁正在刨削樟木,以取得樟樹片,以利於後續加工。畫中的人物、樟木、香蕉樹等,均以色塊的方式表現,迥異於傳統臺灣繪畫重視線條表現的風氣。(圖八)
其他關於鹿谷的日常,也可以從另一幅作品:《鹿谷黃宅》觀之。(圖九)在黃叔鄹的筆下,黃宅的閩南式建築特色——馬背、紅瓦屋頂都可以看到,但黃宅相當特殊的地方在於它的木材用量明顯較平地閩南式建築為多,這體現了當時鹿谷地區木業盛行,森林資源豐富的狀態。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後,此般建築損毀甚多,但在鹿谷地區仍可見到數幢這樣的宅院,他們大多由亞杉(臺灣杉)或者扁柏為主要建材,支撐起整個屋身。(圖十)在表現黃宅的方式上,並不單單描繪黃宅的外觀,他也描繪了宅院裡的日常生活。在畫面中心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婦人正在打點家中的什物,依其衣著觀之,應是冬日晴天時在曝曬家中衣物,而在婦人身邊,則有一孩童在玩耍。婦人、衣物、孩子的艷麗多彩,與背景古宅的深厚暗色調呈現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感覺生氣蓬勃,也讓人深刻體現了鹿谷最日常的生活樣態。
戰後,黃叔鄹離開了故鄉鹿谷,到臺北北二女中任教,可惜由於未能任職於其所鍾愛的美術領域,遂轉換跑道,以過去前往日本習得的攝影技術在師大附近開了龍安照相館,從此便一直留在臺北。 [註8] 綜觀黃叔鄹對於藝術的理念,可以看到他對寫生的熱情,也許,他在臺北的攝影事業,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記錄所看見的世界。
僅以此文致黃叔鄹(圖十一)與讓我誕生的竹山鹿谷。
#名單之後110
註釋
1. 此處之說法參考竹山郡管內概況。竹山郡役所編,《竹山郡管內概況》,昭和十四年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2. 黃素真,〈土地、國家與邊陲社會—林圮埔大坪頂的地方性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3. 林文龍,《清代水沙連拓墾家族》,(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頁121。
4. 黃叔鄹的兩位哥哥黃式鴻與黃仲圖也都是臺南師範學校畢業,惟後來均未從事教職。林文龍,《清代水沙連拓墾家族》,(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3),,頁127-129。
5. 王輝煌、張國華,《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南投地區》,(臺北,日創社文化,2003),頁42。
6. 維基百科山本鼎
7. 王輝煌、張國華,《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南投地區》,(臺北,日創社文化,2003),頁42。
8. 王輝煌、張國華,《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南投地區》,(臺北,日創社文化,2003),頁42。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