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瓊霞/百年回首 白色暗影──翻開一本校友錄之後

聯合新聞網 國家人權博物館

文︱葉瓊霞(南臺科技大學講師、《等待天光 - 臺南人權歷史場址》共同作者)

臺南市東區德慶溪上游支流切割形成的丘陵地,竹叢遍生,清代稱為「西竹圍」,日治時代稱為「竹園町」。距今一百年前,此地誕生了臺南州第二所中學校,即州立臺南二中,也就是今年歡度百年校慶的國立臺南一中。

有第二中學校,當然表示之前就有第一中學校。1914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臺南中學校」位於臺南公園對面,當時臺南只有一所中學,以日本人子弟為主。1922年臺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頒「新臺灣教育令」,標舉「日臺共學」,不以民族差異來決定入學資格,並且讓臺灣的中學教育學制與日本國內一致,在體制上完備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校體系。1922年4月6日的臺灣總督府第二六二二號《府報》所發布第五十一號〈告示〉,將「臺灣總督府臺南中學校」改名「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竹園町成立「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以臺灣子弟為主,從此這兩所中學校都歸臺南州,不由總督府管轄。兩學校原來都是五年制,成績優秀者可於四年級就報考高等學校。

終戰後,主事者或許是基於民族大義,把原來日本人居多的「州立臺南一中」改名「臺南二中」,臺灣人居多的「州立臺南二中」改名「臺南一中」,但這校名互換的舉動反而製造混淆,讓兩個學校在1945年前後的校史產生斷裂,至今我們談論這兩個學校時常常需要反覆確認,是「現在的」臺南一中,還是「以前的」臺南一中?校門是在民族路,還是北門路?後來有些在地文史研究者出現一種默契,回歸日本時代的校名「州立臺南一中」、「州立臺南二中」,因為臺南州早已不存,可以直接聯想是歷史名詞,反倒是最簡潔不致混淆的稱呼。

州立臺南二中校內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有二,「紅樓」建於1917年,接收自竹園尋常小學校,紅磚折衷式樣,作為辦公室和教室使用,另一棟「小禮堂」建於1930年,屬於仿羅馬建築式樣,屋宇上飾有典雅的倫巴底飾帶為其特色,是集會場所,也曾是音樂教室。這兩棟建築歷經歲月洗禮,煥發歷史風華,更曾經見證著許多臺南子弟的大好青春。

臺南一中紅樓東向二樓走廊 臺南一中小禮堂 (葉瓊霞提供)

日治時代州立臺南二中總共招收二十屆學生,是培育眾多臺南菁英的搖籃。由於頂尖中學也就這幾所,所以臺籍菁英很容易出現群聚或關係疊加的現象,想要觀察這些人際網絡,校友錄是絕佳的入門之徑,1968年金樹榮校長時代所編的《省立臺南第一中學(原州立臺南二中)校友錄》就是這樣一座寶庫。閱讀一頁頁泛黃書頁上浮現的人名,往往能夠串起臺灣知識份子之間一些隱而未顯的關聯,原來看似無關的兩人竟是中學同學或姻親關係,驚奇與恍然的心情交織,五味雜陳。有時同胞兄弟也是學長學弟,出現在前後屆,例如麻豆的蔡國禮(十三屆)、蔡國智(十六屆),有時與同學的姊妹結婚,就變成姻親,例如黃瑞徵為何川、何秀吉的妹夫,而許強是邱萬順的姊夫。

舉例來說,國際蛇毒研究權威李鎮源是第7屆校友,他是臺大醫學院院長、中研院院士,在1990年以七十六歲之齡,突然由學術殿堂投身臺灣獨立運動,成立「一○○行動聯盟」,廢除刑法一百條,也帶動了社會視聽和改革風潮。追本溯源,原來曾任臺大第三內科主任的許強是他從中學到醫學院的同學好友、曾任臺大眼科主任的胡鑫麟是他妹夫,1950年「臺北市工委會案」中許強遭到槍決,胡鑫麟在綠島服刑十年,李鎮源噤聲多年的悲憤,在晚年化為實際社會改革,遙向好友致敬的心情不難理解。

臺南一中小禮堂 (葉瓊霞提供)

日治時期臺南州管轄範圍相當大,北起今雲林縣、南至原臺南縣,轄下有虎尾郡、嘉義郡、北門郡等十個郡,來到州立臺南二中就學者,多是各地一時之選。在入學時,會有以郡為單位的新生歡迎儀式,出身同鄉的學長(先輩)、學弟(後輩)關係會更加親厚。他們之後升學到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大或留學日本,可能又有另一層同學關係疊加上去,最後還有可能進入同一個醫院、同一學校或同一公家機構,成為同事。總而言之,閱讀校友錄是個步步驚奇的過程,前輩們的人際關係網向我們展開,我們得以穿越到過去時空,想像他們青蔥年少時,共同在竹園崗校園內,或者紅樓教室的走廊上共學互動的身影。

在所有同學、同鄉、同事、姻親等關係中,最令人不忍,也最不願提起的關係叫做「同案」,但是偏偏州立臺南二中校友因為白色恐怖案件牽連而身故或身陷囹圄者特別多。例如同屬「臺南市工委會鄭海樹案」者,有第十三屆的鄭海樹、黃瑞徵、何秀吉,他們還是臺南工業職業學校的同事。黃瑞徵在臺南工業職業學校兼任管理組長,1950年8月15日因職務所需,被派去他的母校州立臺南二中參加「臺南區就業講習分班」講習,根據「南偵字第979號情報」,由情治人員孫福生具名,向上級朱光華報告,臺南市警察局執行逮捕。鄭海樹案牽連眾多臺南知識青年,涉案者高達三十三人,鄭海樹判處死刑、黃瑞徵被處以有期徒刑十二年,他的妻舅何川、何秀吉、何阿水三位堂兄弟則於同日槍決。這個銘記他們昔日同窗之情的美麗校園,也曾是警察和情治機關聯手逮捕黃瑞徵的現場,思之黯然。

除此之外,更令人不忍卒睹的欄位是「已故校友」欄。每屆名錄皆以姓氏筆畫排序,羅列姓名、籍貫、學歷、職業、通訊處、備註等,不一定每屆都有「已故校友」欄,畢竟本書於1968年編印時,第一屆校友尚有四十五位健在。但開始研究白色恐怖歷史,熟悉各個案件人物後漸漸發現,這一欄位裡面的名字,與白色恐怖時代被槍決的名單竟有著高度重疊,除了前述的十三屆鄭海樹案同案者,還有二十屆出現的翁文禮、梁培英、石玉峰等,查閱的檔案愈多,躍入眼簾的熟悉名字也愈多,然囿於個人識淺,不知還有多少名字未能辨識出來,直令人掩卷嘆息。

書卷終要掩上,這本1968年出版的校友錄年過半百,書背已脫膠,脆弱如枯葉,而受難者的名字彷彿隱形墨水書寫的密碼,在泛黃的書頁中浮現七十年前粼粼的微光,一閃即逝。捕捉這抹微光,還原白色恐怖霾霧下的血與淚,被掩蓋的歷史就存在於各種回首與凝望之中。

《省立臺南第一中學(原州立臺南二中) 校友錄》封面(葉瓊霞提供)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6期〈百年回首 白色暗影--翻開一本校友錄之後〉

國家人權博物館

國家人權博物館為亞洲第一座設立於創傷遺址的國家級博物館,下轄景美和綠島...

日治時期 台南 南一中 白色恐怖 歷史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國家人權博物館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