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盧穎/三島利正,以及圖畫課中的「用器畫」
文/盧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三島利正 入選 臺展第7回、府展第1、3回
過去看了那麼多出身於師範體系的臺府展畫家,他們大多身帶教職,任教於小/公學校或中高等學校,所以當時學校的美術課都上什麼呀?事實上日治時期的「圖畫課」可能跟多數人記憶中的中小學美術課不同(被借去上數學的不算喔)。日治時期,作為殖民地的臺灣,在教育方面一向以實用、殖產興業為目的,圖畫課也與今日美術課的觀念有些許差異。
三島利正(1911-未詳)除了是油畫家之外,同時也是日治中後期的中小學教員,他一方面創作油畫參加臺府展,另一方面專研美術方面的基礎教育。在他回國之後,更投身於基礎造型的教學領域,成為日本戰後構成藝術教育中的一份子。就讓我們透過三島利正的經歷,看看日治時期的「圖畫課」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開始囉~
早安,三島先生!
根據目前所知三島在臺最早的紀錄顯示,他來自鹿兒島(麑島),21歲時(1931年)獲得臺灣總督府頒發的「小學校本科教員」與「公學校甲種本科正教員」免許狀,[註1]最初執教於臺南市寶公學校(今立人國小),不久便回到日本,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手工科進修,至1937年完成學業後赴新竹高女任美術教員,大約於1941年太平洋戰爭初期返日。[註2]回到母校東京高師的附屬中學校擔任圖畫教師,之後也繼續在這所學校(1952年後改制為東京教育大學)擔任教師。自1950年代起,便陸續在發表美術教育中有關色彩、造型的文章。[註3]這些事蹟顯示,三島利正一直貫徹作為一名美術教員的職志。
圖畫課,畫什麼?
關於師資的培育,早在1903年修改《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規則》時,便正式將「圖畫」納入教程中,但未具體說明執行的方式;直到1919年才加入了新規,明訂主要目的是訓練師範學校學生「能夠精密的觀察物體,正確而自由的作畫,並且學會在公學校教授圖畫的方法,同時練習設計,培養美感」。[註4]許多已知的資料顯示,日治時期的圖畫課可能會有寫生、鑑賞或媒材方面的使用教學。作為課程,當時的政府亦推出課綱以及教科書,課程核心不脫日治時期的普通教育的實用取向,體現在「用器畫」的課程安排。
在學生接觸到的課程方面,基於內地延長主義的施行,日本政府於1919年頒布、1922年修改的《臺灣教育令》,提高基礎教育中人文內涵的教學比例。1921年的《總督府令75號》,將大正元年以來的公學校「手工圖畫」科目改為「圖畫」(手工科則被列入實業科),[註5]「圖畫課」的出現為臺灣官方美術教育的創舉,成為日後美術課的雛形。
隨《臺灣教育令》公布後,臺灣總督府出版《公學校圖畫帖》,成為公學校教師在進行圖畫課時可以當作教材的參考(非必要),教師仍能選擇其它與「美術」相關的課程作為上課內容。即使如此,畫帖的內容仍具有指標性意義,在於指出官方的美術教育方針,具有系統性與權威性,反映官方對基礎美術教育的期待。
三島先生在日本:從用器畫到基礎造型
當三島回到日本之後,回到東京高師附屬中學校任教,三島持續在美術相關科系教授基礎造型一類的科目,於1946年偕當時的同事高山正喜久出版《用器畫法與製圖法》,是參考書一類的書籍,內容詳細地解說關於製圖、透視法等,具有實用目的的繪圖方法。[註6]
這些科學性的繪圖方法應用的層面極廣,不論是設計、藝術抑或工業用途,基礎造型都是這些相關領域在教育系統中的必經過程。隨著東京高師改制成東京教育大學(今筑波大學),以基礎造型教學為專業的三島,1967年已成為該校教育學部藝術學科構成専攻的助教授。[註7]所謂「構成」,指的是著重色彩與造形(幾何、外型)的課程,主要包含: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体構成等,將科學性的知識應用在藝術創作中。
與美術課分手的用器畫
透過三島利正的專業,可一窺日治時期臺灣美術教育中「用器畫」,基於殖民目的實業取向的理由,曾經是重要的一環而被納入圖畫課程。隨著人文思想在基礎美術教育中日益重要,「用器畫」與美術課的核心觀念也就漸行漸遠,尤其在日治中期,日本國內興起由山本鼎為首之美術教育人士發起的藝術自由教育運動(或稱自由畫運動),反對臨摹與技法訓練的觀念也開始影響臺灣,讓重視測量、輔具使用的用器畫,在圖畫課/美術課的實踐中更加邊緣。[註8]另外一方面,也因為科目專業化,用器畫被歸類於技職類型的科目(類似現在所謂「製圖科」),與重視培養文化涵養的美術課,有著不同的課程取向。
#名單之後049
註釋:
1.「教員免許狀授與」(1931年04月19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31224a005。
2.〈近代日本版画家名覧(1900-1945)‧戦前に版画を制作した作家たち(23)〉,收錄於”《版画堂カタログ》,123(東京都:2019),頁75。
3.例如〈高等学校における色彩教育〉(1951)、〈色彩教育雑感〉(1954)、〈造形活動による「考える力」の教育〉(1967)等等。資料來源。(2019/11/3 瀏覽)
4.顏娟英,〈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中)〉,《藝術家》,169(臺北:1989.6),頁159。
5.林曼麗,《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2000),頁90。
6.三島利正、高山正喜久,《用器畫法與製圖法》,東京:革新社,1946。
7.維基百科,「東京教育大学教育学部芸術学科構成専攻」條目。(2019/11/18檢索)
8.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4:2(臺北,1993.7),頁496-497。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