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角色內心的秘密──專訪NETFLIX獨家華語影集《模仿犯》男主角吳慷仁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文學雜誌
(圖/Netflix 提供)

採訪撰文/齊石傳播

劇照提供/Netflix

Q1:一開始決定接演 Netflix 獨家華語影集《模仿犯》的原因是什麼?

事前曾先看過小說原著,就滿喜歡的。接演是想拍影集的類型戲,因為類型戲在電影作品裡有很多,但影集範圍裡就就比較少。看著別人拍攝類型戲會覺得有很多挑戰空間,滿好玩的,會想參與。類型戲與一般戲劇相比,有很多獨特的地方,像是劇本的迂迴程度,或是表演方式,滿有技術性的,例如要同時服務到鏡頭與節奏,未必是從一個節奏慢慢來,但又要帶著觀眾進入某個角色情緒,就是另外一個難題。其實覺得類型戲滿難的我自己覺得,以台灣演員來說我覺得我們需要多接觸吧,我自己動念是這樣,多接觸。

Q2:請描述一下你所扮演的這個角色,具有那些特質?

我所飾演的負責偵辦案件的檢察官郭曉其,他的特質也是到後期開拍前,才有和導演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雖然開拍前就想過,但在拍攝中就會延伸出很多劇本沒有的東西。

原先的劇本在文字上會感覺他很有衝勁,很有辦案所需要的正向力量,他的職業原本就會讓大家聯想到正義感,但人物除了剛正不阿或相關的特質,在戲裡面我們還是希望他盡量有一點個人特色,所以將他的裝扮還有整個人的模樣調整成比較「軟爛」點,這是開拍後才決定的事情。

我覺得每個演員的特質會帶給角色不同的面向,由我飾演郭曉其,我就和導演討論,我們所做的事情已經非常正義了,似乎不太需要再刻意裝扮強調郭曉其的一板一眼或是陽剛,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比較有彈性的空間,但很多特質其實也沒有刻意去放大,就是讓觀眾可以看到這些狀態就好,希望可以把整個角色融入在戲的狀態裡。

Q3:你扮演的郭曉其,與你自身有什麼相似之處嗎?

我覺得郭曉其比較像是私底下不做正事的我,穿著啊或是行事作風都比較隨性,但聊到工作又比較「頂真」,我的發想是希望看看有什麼不同的面向給觀眾看到,所以和導演討論,是不是像私下的我比較不修邊幅等等。你看他頭髮那麼厚,感覺就不愛剪頭髮,外套又舊舊的,感覺都沒在洗,包包又那麼舊,衣服色系感覺偏向灰、駝、暗色系。

Q4:經歷整個拍戲過程,對於人性,有什麼更深的體悟嗎?

《模仿犯》在原作或是改編成劇本時,很多負面的角色必須存在,這是讓故事發展下去很重要的點嘛,這些負面的角色加害者跟被害者之間,總會有因果關係。而我覺得沒有全然的加害者,因此加害者的變化,甚至是他們為何如此做?我覺得總會有一個善「曾經」出現在他們身上,只是當其他情緒掩蓋住這些加害者,他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是誰讓他的善良被掩蓋,我覺得是很有趣的地方。

我並不是覺得全然的惡一定存在,當然它存在,只是我們不常碰到,但還是有可以追根究底去討論的地方。除了主人翁以外,其他演員詮釋殺人犯時都可以找到這個角色曾經善良的面向,是我覺得好看跟有趣的地方。以往看過、接觸過的類型戲可能沒有那麼多的空間去交待每個角色的背景,甚至是犯人為何犯案,但要特別交代又讓故事變得冗長,我覺得這也是整個《模仿犯》的劇本、導演、甚至是後製剪接最困難的地方。

Q5:揣摩《模仿犯》裡的角色時,最困難的是哪方面?有哪些必須特別研究或作功課之處嗎?

其實大家都在揉合,像這次《模仿犯》很特別的是有雙導演,加上我很早就入劇組,又很早就接觸到劇本,很少一部戲的劇本演員會每天都不離身的,但因為必須要不斷確認前後場次的連貫,還有事件發生因誰而起。尤其我是主角,和現場團隊蠻常腦力激盪的,不斷的互相討論、提醒,這場戲在什麼事件情節的之前或之後。事件進行的速度有些地方很快,也有進行緩慢的部分,並不是那麼容易抓到,而事件又會影響到角色的反應,其實非常難掌握。你的表演沒辦法太中性,而且自己對每個角色的態度都要隨著事件進行改變,團隊都必須要互相提醒。

所以《模仿犯》到拍攝結束時,劇本已經翻到爛掉了,很好笑。真的是翻到爛掉,劇本的釘書機也重釘過好幾次,可以說是使用劇本最頻繁的一部影集,太多小細節可以注意。甚至和導演現場討論出來的改變,很多未必是劇本有的,這也是最有趣的,劇本給了很多的線索與很多可以玩味的地方,所以你可以添加一些反應、甚至是動作,不論是阿吉導演或小畢導演,在拍攝期間都給我們很開放的空間。

因為是飾演檢察官,所以在角色功課上有南下兩次找檢察官訪問,與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工作環境,也得到了很多想法。

(圖/Netflix 提供)

Q6:《模仿犯》出場人物眾多,每個人的性格都很鮮明,在你扮演的角色之外,你對於其他角色有什麼想法?

因為參與時間比較早,對於每個角色都有一定的了解,這部戲從開發一開始就決定了演員,這是很好的,讓演員願意坐下來與導演或是編劇討論,就多一個人的想像,為了討論出每個角色的關係,我覺得多少會給導演與編劇不同的想法。因為聊了很多角色上的結構跟人物間的拉扯,這才是我覺得最有趣的。

Q7:《模仿犯》是台灣難得偏向較沉重、又非常深刻的大型製作戲劇,會如何形容這部戲?

當然它是娛樂片,是一部有娛樂目的的影集,大家看著看著產生很重的代入感,也會被角色之間的情感所勾引吧?那是我拍攝完得到的感覺,不是那麼單方面的覺得事件如此理所當然的發生,在十集的發展中會有好幾次的翻轉,轉折也是合情合理,不那麼難讓人理解的。

無論是和導演討論時、甚至是創作的時候,我們都不斷試圖克服,不希望讓觀眾感覺情節轉的太過生硬,那些翻轉也不是為了炫技。《模仿犯》從一開始的鋪陳到最後的結尾都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樣的鋪陳,能在觀看中感受到我們的誠意。

Q8:這次拍攝完《模仿犯》你覺得它想對觀眾傳達的是什麼?

我覺得核心主題還是「家庭」,家人與自己的關係。戲劇總是集結了某些極端,才會呈現出衝突跟矛盾,但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常常會碰到,頂多就是在新聞上,看見某個極端時刻泡泡被吹破,你會覺得「哇這個好誇張」、「這個好殘忍」、「這個好離奇」,但其實這部戲劇是對這些感受做個反饋,做一面鏡子,很快地又濃縮的把常看到散落的其中幾樣新聞濃縮在一起。要說很誇張嗎?其實現實生活就是這麼Drama,只是看到新聞很難看見背後的故事,記者報導什麼你就相信什麼,但重點是深究新聞背後,當多一份心去看另外一個人的報導時,會發現其實有正反兩極的聲音。

這部影集很特別的是,雖然是類型片,但骨子裡討論的是家庭與如何看待社會的兩極意見。當有一個家庭發生問題,不能只是一昧看出狀況的這個人,用第一印象去評斷他,背後會有一些一開始看不到的問題。這被隱藏的真相就埋藏在整部戲的背後,劇中有一些很激烈的運鏡和一些戲劇衝突,是為了突出這個核心價值。

Q9:關於原著,當初讀完有什麼想法?覺得原著與台灣的改編版有什麼異同?

最初看完的想法是「這要怎麼拍?」故事這麼長、人物這麼多,這是關於大家「想像」的問題,從原著小說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如此壓抑,壓抑到極點時,有人有所反射,誕生一個反社會的人格,並不會讓人覺得太奇怪。身為一個台灣人,去觀看一個日本無差別殺人事件時,因為文化的差距,想像會被帶入一個腦補的空間,這個因為從極端臨界點之中產生的反社會特質,因為我們過去對日本的刻板印象,其實是比較能接受與理解的狀況。

但如果將故事場景搬到台灣,整個社會的架構,人跟人之間的溝通方式都未必相同時,要怎麼詮釋或改編劇本?我覺得是非常困難的。在整個台灣的社會氛圍之中誕生這樣的殺人犯,我們會不會覺得不可思議?

《聯合文學第457期》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1-...

與脈絡之間找到一點出發點,有時候則是要每個演員找到角色自身的出發點,將那個出發點當作角色內心的秘密,才會起心動念做出接下來的行動。我自己覺得這個改編的目的是要與大家溝通吧,這並不是對小說完整的改編,不只是社會氛圍、或者人物的不同,要在十集裡說完《模仿犯》原著兩大本的故事原本就很難。我覺得團隊是抓到幾個重點,從那些重點想法放大延伸,劇情上只拍了大約半本的份量,其實還有很多發展空間,這也是很有趣的面向。

Q10:Netflix 獨家華語影集《模仿犯》將原著故事中的日本場景與時代,換成了台灣的社會脈絡,您覺得這部戲有體現出台灣社會的什麼特色嗎?

其實還是要看剪接的呈現,因為我們設定的時代是大概落在九○年代到二○○○年初,可以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媒體,當輿論被操作成如此強大,尤其又在資訊不如現在充足,要怎麼反駁那些輿論,甚至是做出抗爭都是非常困難的。

更多「宮部美幸」 精彩文章,都在《聯合文學》雜誌2022年11月號(NO.457期)

最新文學線上消息:《聯合文學》雜誌 官網

跟大家一起討論文學:《聯合文學》雜誌 粉絲團

聯合文學雜誌

《聯合文學》發行海內外,每期均以抓住社會脈動製作專輯,並選載中外經典名...

影集 吳慷仁 Netflix 聯合文學雜誌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電影 戲劇 劇本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