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魔幻想像:一代又一代的青春,因照常升起的太陽燦爛

琅琅悅讀 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太陽照常升起》劇照。(圖片翻攝自IMDb)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一項通知,並於隔日的《人民日報》上刊載。這份因其發表日期而被稱為《五一六通知》的文件,標誌著「文化大革命」正式展開,直至毛澤東於1976年逝世始得以落幕。

今日回顧這場十年浩劫,各方多因其意識形態及政治立場,而對成因進行渲染或淡化,但基本上都不否認是毛澤東在災難性的「大躍進」運動後,為求重返權力核心,而鼓動中國青年協助他翦除政治敵人。

在這場意圖重振「革命精神」,以平民及知識份子為代價的鬥爭中,文藝界也是遭到肅清的對象,老一輩的藝術家在破四舊風潮中被打倒,支持毛澤東思想的題材被高舉。藝術家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風格,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政治環境,你會看到許多「健康」的藝文產物,色調溫暖,筆觸流暢,畫中人物個個面色紅潤;而毛澤東(假如出現的話)整個人都宛如被神聖光暈所壟罩,應該被服務的工農兵階級只能掛著幸福而呆板的笑跟在他身後。

文革時期宣傳海報。(圖片翻攝自chineseposters.net,IIISH ...

文革時期宣傳海報。(圖片翻攝自chineseposters.net,IIISH ...

或因時局動盪,或因藝術價值不高,文革時期的藝術創作被保留的件數並不多,一度被追捧的革命題材之於中國當代藝術也幾無影響力。然而,即便是那個高度政治化一味說教的時代,依然有些特殊的視角得以流傳下來——它們出現在姜文的電影中。

生於1963年的姜文,在1987年演出改編自古華的同名小說,導演謝晉的《芙蓉鎮》。《芙蓉鎮》是控訴文革迫害,旨在描寫政治狂潮下平凡人悲劇性遭遇的「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品;其後參演導演謝飛的《本命年》(1990,改編自劉恆小說《黑的雪》)則描寫了後文革時代,瀰漫著趨勢逐利卻又不知所措氣息的中國社會。《芙蓉鎮》與《本命年》都是極為成功的電影作品,也給姜文帶來相當程度的聲望。

《芙蓉鎮》劇照。(圖片翻攝自IMDb)

《本命年》劇照。(圖片翻攝自IMDb)

但你也許留意到了,相較真正經歷過文革的謝晉及謝飛,出生在文革前三年的姜文剛進入心智成長階段,政治運動也將近尾聲了。作為軍人眷屬,相對優渥的環境給了姜文佻達放縱的童年,也因此當他回望70年代的中國,看到的是洋溢的青春,躁動的賀爾蒙,以及曬在身上的太陽。那都成了他的首部導演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的伏筆。

《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影片聚焦一群百無聊賴的軍眷子弟在文革晚期的生活,他們與政治事件毫無瓜葛,熱衷於打架、街頭遊蕩,為異性爭風吃醋,這些帶有個人情感的日常瑣事,使《陽光》成為一部別具特色的文革題材作品。它的主題是青春。端看裡頭年輕,汗水蒸騰的臉孔,你絕對猜不到這個發生在夏天的故事其實是在冬季拍攝,它們一起構成影片中的朦朧光彩,那既是敘事者凌亂的回憶,也是複雜難言的青少年感觸——悸動、逞強、無助、孤獨。

《陽光燦爛的日子》主旋律使用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的作品《鄉間騎士》間奏曲(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該片在主題呈現及視覺質感上,也有頗多義大利電影的影子。

姜文下一部電影是以抗戰時期河北農村居民為主角的《鬼子來了》。《鬼子》保留《陽光》中狂歡、無政府主義特質,以魯迅般的冷刻筆法呈現,是一齣生動的國族寓言;卻也因為遠離正統的政治敘事,而被中共當局下達五年的封殺令。2007年,他以同樣採用文化大革命時期為故事背景的《太陽照常升起》重執導演筒。

魔幻的《太陽照常升起》依然有姜文的情懷抒發,但也摘下浪漫的偏光濾鏡,反而帶有宿命論般的色彩。影片裡,姜文為知識分子主角下放的山村中安排一場露天放映會,放映的是由「四人幫」領導人江青干預指導的樣板戲電影《紅色娘子軍》。也因為這次的放映會,其中一名角色身陷卡夫卡式(Kafkaesque)的荒誕輪迴中:所有光芒與希望都是謊言,即使傾盡全力自我辯駁,仍舊沒有任何機會。

延伸閱讀:「沒理由因為黑夜,改變你在光明裡看待事物的方式」:專訪黃秋生

《紅色娘子軍》劇照。(圖片翻攝自Wikipedia)

無端遭誣賴,卻不附理由的一下子獲得赦免,貫穿《太陽》裡壓抑濕漉的情慾,各種符號政治影射的,是暴起暴落的文化大革命,及無數人民有口難言的苦楚。而它的降臨原本承諾了一個新時代。

在《太陽》後,姜文拍攝了「北洋三部曲」(《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三部電影評價口碑不一。這位藝術生涯頂峰泰半與文化大革命有關的創作者,由於慣以緬懷美好歲月的姿態講述/虛構那些年發生過的事,而經常遭受批評。實則,再個人化的敘事,歷史也不會消影無蹤——角色的性格與命運,就是他所處的社會、國家、時代最具體而微的體現。

據信《太陽照常升起》的片名引自舊約聖經《傳道書》,該段經文在網路流傳版本是「一代人來,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太陽照常升起」,但《傳道書》中原文最後一句實際上是「急歸所出之地 」(The sun also ariseth, and the sun goeth down, and hasteth to his place where he arose.)。顯然不知是哪個環節上,有人以較積極的態度將原本帶虛無感的字句改寫。

這人會不會是姜文呢?我們情願相信是的,就好像《太陽照常升起》將新生兒誕生的場景剪輯在一連串穢褻的猜忌、衝突、死亡之後。理想、幻滅都是過眼雲煙,唯生命永存。

文化大革命 姜文 毛澤東 陽光燦爛的日子 太陽照常升起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