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前停看聽、避免被詐騙,讓晚年生活充滿幸福和尊嚴
文/夏韻芬
寂寞的議題:如何預防詐騙
從新聞或是社群媒體的報導上,可以看到許多中老年人士遭到詐騙的案例。這些六十歲以上的人明明很有錢,卻捨不得花錢,但遇到詐騙陷阱的時候,又很輕易落入愛情或投資詐騙的圈套,這個現象的背後其實表現了許多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退休後的「情感需求」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嬰兒潮世代成員正面臨著空巢期,子女成家立業後不常陪伴在身邊,長時間的孤獨讓他們更加渴望情感上的寄託,這也使得詐騙分子有機可乘,特別是「愛情詐騙」。
在這些圈套中,首先看到的是感情的填補,詐騙者通常以溫暖、貼心的語言讓長者感到被重視,甚至讓他們「重燃青春的浪漫」。對於長者來說,這種「心理上的陪伴」往往超越了金錢的重要性,於是逐漸落入被操控的境地。第二步就是信任的建立,許多詐騙分子相當善於建立「親近感」,讓長者覺得對方是真心關心他們,這種虛假的關心讓他們願意卸下心理防備,甚至投入金錢。
經濟安全感的錯誤認知
捨不得花錢的長者對金錢往往會有「安全感焦慮」的問題,總擔心自己晚年資產不夠用,這種心情使他們對「保本、穩賺」的投資選項特別敏感。投資詐騙的圈套之中,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就是「穩賺不賠」之類能夠解除焦慮的說詞,詐騙集團抓住長者「想保住資產又想要賺更多」的心理,以保證高利息、穩定回報的話術吸引他們,讓他們失去判斷力。其次是缺乏金融知識,許多六十歲以上的人沒有充分接觸過現代金融產品或投資概念,面對複雜的投資方案,容易相信所謂的「專業人士」或「熟人」推薦,再加上對於社群媒體一知半解、缺乏查證能力,也容易在網路或群組陷入愛情或投資的陷阱。
對新事物的好奇和不熟悉
隨著科技發展,網路上的投資社團和社交平台成為新型詐騙的溫床。很多六十歲以上的人渴望跟上時代,卻缺乏足夠的數位素養,容易被「網路愛情詐騙」或「虛擬貨幣投資詐騙」所迷惑。詐騙分子透過社交軟體(如LINE、Facebook)向長者發送訊息,讓他們一步步掉進設下的陷阱。在往來的過程中,運用專業術語或假造文件,讓長者覺得這是真實的投資機會。
時至今日,詐騙集團已經發展精細的分工,深諳部分長者覺得自己年輕時忙於工作、犧牲了自我,所以人到晚年,有一種「彌補人生遺憾」的心理。這時候,愛情詐騙或虛假的投資機會,提供了滿足情感或財務成就的「短暫快樂」。愛情詐騙中的溫暖讓他們覺得「終於遇到懂我的人」,而投資詐騙則是讓他們覺得「終於有機會讓我的錢變得更多」。這種「補償心理」往往蒙蔽了理性的判斷,使他們更容易被操控,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學會分辨真實的投資和騙局,拒絕高回報誘惑,不給詐騙分子任何可乘之機。
正值國內積極打詐防騙的時候,民眾只要珍惜當下、聰明花錢,拒絕美女帥哥的可疑邀約,投資前不忘停看聽,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滿幸福和尊嚴,就能夠成為詐騙集團的絕緣體。
畢竟,努力一輩子存下的錢,就是為了讓自己在晚年時光過得更好,而不是留給詐騙集團。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夏韻芬樂享人生提案:迎向AI時代的全齡理財建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