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無法說「不」?擺脫取悅別人的有毒心理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之《別人的快樂建築在我的痛苦上:學會拒絕的勇氣,不再討好任何人》。👉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凱倫・艾曼
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完全不討好人。我們大多數人都曾經言不由衷,只因為我們不想傷害別人的感情。你知道那種情況吧,當朋友問你對她新買的那件時髦的霓虹藍連身褲有什麼看法,她愛死那件衣服了,但是你覺得那件衣服至少小了兩號,而且讓她看起來像是個臃腫的藍色小精靈?內心深處的你可能覺得那件衣服糟透了,而不是棒極了,但你還是會勉強擠出一個笑容,從嘴裡吐出一個虛假的讚美「哇!它看起來真不錯!」
為什麼我們會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不只是因為不想傷害別人的感情,在許多情況下,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渴望被人喜歡。假設我們還是高中生,倘若可以選擇要成為一個朋友都沒有的傑出運動員,或是成為在運動場上笨手笨腳,卻在返校同學會上收到「最受歡迎人物」的頭冠,誰想成為明星運動員呢?(不好意思,我在整理我的頭冠。)
大多數人都會採取那些安撫別人的說法或做法,以免發生衝突。或者因為懷疑我們可能會受到挑戰,所以不說真心話。還有這個理由聽起來怎麼樣?——我們只是當下不想被人糾纏,如果我們贊同他們,也許他們就會高興地離去。
這些當然都是正當的理由。但有時我們還有更深的理由。
我們可能會對職場中的上司撒點無關痛癢的小謊,希望他們會對我們有好感——尤其當他們對你在這家公司中的升遷前景有說話的權利時。或者我們也可能出於真誠的同情而這樣做,當某個人反覆經歷沮喪或一場可怕的悲劇時,為了避免增加他們的悲傷,我們不會說些可能讓他們難過的事。也許這類情況中最嚴重的,是某個人陷入家庭暴力的處境中。這個人會說出他們的施暴者想聽的話,不管那是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感受。因為他們不能著冒激怒施暴者的風險,以免成為他們主要的憤怒發洩對象。
當你深入挖掘討好人們的原因時,你會發現導致退讓及安撫對方的原因,不只是我們希望讓他快樂的那個人的反應而已。對一些人而言,這是天性造成的——是獨特個性的產物。雖然我不會深入探討具體的人格測驗和理論,因為已經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可以參考了,但我確實認為,當談到可能沉迷於他人認可的那類型人物時,共通點是存在的。她可能是那種樂於助人、心地善良、性格最有耐心的人。她真的以幫助他人為樂。對這樣的女性而言,跨越底線並提供超出合理範圍或對方所需的幫助,是她的第二天性。
另一類的人可能在讓別人快樂的同時,卻讓自己過得很悲慘,那就是我們之中的優等生。受到大家的喜歡與敬佩似乎是我們(是的,我在這裡說的是「我們」,因為我百分之百是這種類型的人)無論如何都必須達到的成就。
我們別漏掉完美主義者。這些人會受到安撫及滿足他人欲望的拉扯,因為他們認為這麼做是正確的。他們為了讓其他人開心而不遺餘力,一刻也不放鬆。
既然談到這裡了,讓我們把所有和平締造者都放在一起談談吧。(動作溫柔點,因為他們有著敏感而細膩的靈魂。)和平締造者不忍心看到任何一個人不高興,他們討厭衝突或是空氣中瀰漫著緊張不安的情緒。如果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或是做點他們真的不想做的事)可以有助於維持和平,安撫其他人,那麼他們就會這樣做。
雖然我們的理由和個性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我們會從自己一直在說「是」的行為中看到一個共通的結果。那就是:嘗試使別人快樂(或保持快樂心情)的結果,往往令自己痛苦不堪。
你知道這種感覺。你答應承擔某個責任,你同意了一項任務,你在你真正的感覺是害怕時假裝覺得很興奮,現在你的腦海中充滿了悔恨,恨不得時光倒流,回到你的嘴唇吐出了「是」,但其實你應該狠狠說「不」的那一天。但如果時光回到情況發生的那天,而你真的有機會重新來過,事情真的會有所不同嗎?畢竟你已經如此習慣取悅別人,以至於取悅已經成了你生活中永久存在的一種模式。當你在寧可拒絕時微笑著說好;在你違背自己真正的想法而假裝完全同意時,你已經讓取悅的習性永久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讓別人生氣,不要讓他們垮下臉來。照他們的意願去做,無論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甚至不去管自己迫切需要什麼。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之《別人的快樂建築在我的痛苦上:學會拒絕的勇氣,不再討好任何人》。👉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