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交不到女朋友」是事實還是想像?關於自我對話的力量
你對自己說的話,將決定你怎樣過這一天。為了解決內耗問題,更為了讓自己幸福,作者盧恰尼博士投入臨床心理工作,用自我對話的練習給自己改變的力量,希望幫助讀者穩定情緒、信任生活,更建立好關係。(編按)
文/約瑟夫.盧恰尼
自證預言
倘若你把假想(負面想法、恐懼和疑慮)視為實情,就會變成真的事實(失敗、一事無成、被排斥),三十歲出頭的葛瑞格的實例將為我們闡明這點。他透露自己一直沒有安全感且孤單,還論斷「我將永遠交不到女朋友。」葛瑞格的友人邀他週末參加派對,並且不接受他回絕,葛瑞格勉強同意了,但在週末到來前一直懊悔不已,因為他「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情」──他確信自己會孤單到最後,並且一再失望。
後來,葛瑞格告訴我,那晚他走進派對會場時感到很不自在,無法融入現場的氣氛。派對進行期間,他獨自躲在角落生悶氣,不斷喝酒,期能得到一絲快感。派對結束後,葛瑞格回到家躺在床上,感到憤怒與鬱悶,他再度斷定自己沒有戀愛運,永遠遇不到另一半。
他自己應驗了「我永遠交不到女友」的預言,至少從他的觀點來說是如此。然而,讓我們進一步檢視這件事情。
在參加派對之前,葛瑞格的不安全感造成了自我懷疑與負面的預期,這些假想不但開始駕馭他的感受,也支配了他當晚的行為。當葛瑞格的友人隔天致電給他時,葛瑞格被痛罵一頓:「你真的很難搞,實在讓我感到很尷尬,你知道有多少人來問我,『葛瑞格怎麼了?他看來很不耐煩。』我幫你介紹的那名可愛的女孩說你很吸引人卻難以親近,她認為你是自命不凡的人。」
這些觀察讓葛瑞格茅塞頓開。他終於開始了解我說的「人們實際上會變成自己所想的那個樣子」是什麼意思。他的自證預言彰顯了,為何辨別假想而不認同它是如此重要的事。假如你允許自己被不安全感吞噬,最終將確實落到自己應得的下場──充滿不確定性及各式問題的殘缺人生,難題將反覆不斷地出現。
【BOX】自我對話強化訓練──了解大腦如何運作
如果你把自己的想法視為自我對話的一部分,將能更容易地解釋自己腦海中發生的事。為了幫助你理解這個概念,你可以嘗試一個小小的練習。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回答這個問題:「我今天有何感受?」當你寫完一兩個句子之後請停下來想一想,你領會到什麼?
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表現還不錯,但也覺得日常瑣事有點匆促,對家事有點強迫性。也有可能你體會到受挫或生氣。關於這個練習,與其細究自己寫了什麼,不如檢視自己如何表達各種想法。比如,假設你寫了「我很不快樂,但願有辦法讓我不要總是心情低落。」思考一下你是在對誰說這些話?很顯然,你是在對自己說話,但如果你是在對自己說話,那麼是誰在說話?又是誰在聽?
與其尋求這些問題在哲學或語言學上的解釋,不如說這是你的一部分在發言,另一部分在傾聽,那麼你可以接受或是拒絕那些話。倘若你接受了,就會認同那些話。在上述的例子中,你告訴自己「我很不快樂……」,假如你接受這個說法,就會變得不開心,你會承認自己內心的聲音。無論如何,你可以拒絕自己聽到的話,並且採取反擊行動,你可以想一想,「我能夠做什麼來改變自己的感受?」
檢視你寫的答案,能否看出那是自己內心的某種對話嗎?我們總是在進行著這樣的內在對話,然而由於我們沒有特別留意,以至於它們通常會被忽略。當然,這種對話不會發出聲音讓耳朵聽到,它是心理的對話,我稱之為「自我對話」,是非常尋常的內在交流。當你開始觀察自我對話,你將注意到不安全感(假想)有自己的獨特聲音,這個來自反射式思維的聲音會傷害你。一旦你看清事實真相,並且意識到自己一貫的習慣,你將能近乎自動地分辨事實與假想。
●本文摘選自商業周刊出版之《不再內耗的自我對話:讓90%的焦慮、糾結、不安全感都消失的自我對話練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