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因情傷選擇「不婚」 寧缺勿濫、愛自己成更優先考量
文/黃越綏
經濟是婚姻的絆腳石?
曾經有一對父母,兒子失戀後走不出痛苦的陰影,進而進入不婚、啃老的生活模式,令他們相當的苦惱。兒子已經讀到碩士,寧可每月補貼長輩的房租,也不願意搬出去住,更遑論重新談戀愛或接受相親這些事。
兒子每天從工作職場回到家裡,除了不經心的跟他們兩老打個招呼外,連吃飯時也不斷地在滑手機。飯後便進房,關上房門,開始坐在電腦前面。有時情緒不佳,還會在門把上掛著「請勿干擾」的牌子,氣得年長的父母親不知如何是好。
最荒謬的是,兒子曾經用嚴肅的口吻警告他們說:「我是你們唯一的兒子,我已經成年了,有自己想過的生活方式,你們最好尊重我不要再管我,否則你們若真的趕我出去的話,請問將來有誰會來替你們送終?」
「再說將來等你們真的老了走了,房子還不是得留給我嗎?而我已經有了安身之處,你們還有什麼好耽心的?又何必一定要逼我結婚?目前的離婚率這麼高,萬一將來離婚的話,到時候我的房子恐怕還得分給她一半,那才真的是人財兩失,你們樂意嗎?」
※
過去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女性在職場總是受到貶抑和歧視,即使能力再好,也還是會受到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升職的玻璃天花板,甚至還有不少職場性騷擾的霸凌事件頻傳。
事實上,不少長輩至今還存著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遺毒,依舊會積極的安排或催促女兒的婚事,並堅信「女人沒有婚姻就沒有幸福可言」的謬論。也有𣎴少的女性,還真的會選擇依賴婚姻,並從中獲取經濟上的支持。
但如今絕大多數的女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女人在職場上地位的提高,同時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及獨立性,所以不但懂得理財投資,更懂得享受生活。
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這也是讓年輕一輩的女性,會在找不到理想的結婚對象時,寧缺勿濫的選擇不婚,反過來更愛自己的原因之一。
有一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大學同學,他就是終身不婚族的表率。他從年輕就很懂得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至今周遊列國,已經超過六十幾個國家。在十幾年前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對話,我告訴他我真的很羨慕他的抉擇,可以活得如此這般的瀟灑,既沒有太多人情世故的包袱,又有經濟能力,可以隨時自由的拿起行囊說走就走。
他卻在無意間吁了一口氣:「雖然妳一生都當個為人點燈的人,但妳的子女長大後他們也會回饋點亮你。不像我,表面看似風光且走遍天下的山川美景,但還是必須一個人摸黑回家,永遠看不到前方有一盞為我點亮的燈。」雖然我強調他就是一盞隨時可以自動發光的燈,但他苦笑地告訴我,同樣是燈,但亮光和溫度不一樣。
其實我真想告訴她,單親的我,好不容易把三個子女拉拔長大,且都已經成家立業,但他們都不在我的身邊,所以卅多年來,我一直都是為自己開燈的獨居者。最後我問她,後悔不婚的選擇嗎?她搖搖頭給了我一個非常肯定的笑容。
整體來說,單身和不婚的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世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背景和情況也都不一樣,而每個人的選擇更是獨一無二的。不論結婚的快樂指數或是單身的快樂指數,都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如人飲水只有自己最清楚了。
既然時代已經不同了,因此幸福與否應該不是取決於是否擁有婚姻的狀態,反而是在於個人對自己生活的滿足度和自我實現的目的。
●本文摘自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之《我不婚,然後呢?∶黃越綏給單身世代的人生相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