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嗎?終結自我破壞是一生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琅琅悅讀 Titan大田出版
圖/unsplash

你經常把人「推開」;你吃得不健康;你過度工作希望證明自己有價值;你花太多錢(明知購物不會產生安全感);你沉湎往日戀情…… 為什麼我們會自我破壞?我們什麼時候會自我破壞?我們如何停止自我破壞?

當我們與想要的生活之間產生障礙,我們就無時無刻進行自我破壞。必須找出「困住自己那座山」,可能是體重、人際,或是焦慮感、自卑感,或是日常不滿的情緒。總有一天,你會遠離那些曾經在你面前的山,在學習攀岩的過程你最終會成為某種人,更因而認出──那些山的真面目個個都是禮物。(編按)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之《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終結自我破壞,實現自我控制》👉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布莉安娜.魏斯特(Brianna Wiest)

你就是那座山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會對你造成最大阻礙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在你現在的處境和你想要擁有的生活之間,存在著持續性的差距,而你為了彌合這一差距所做的努力,卻始終遭遇到自身的抗拒、痛苦和不適,那麼就表示你幾乎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自我破壞。

書名:《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 作者:布莉安娜.魏斯特(Brianna Wi...

從表面上來看,自我破壞一詞似乎會讓人聯想到受虐狂。它似乎是自我憎恨、缺乏自信或缺乏意志力的產物。但事實上,自我破壞只是你無意識需求的一種顯現方式,而這種需求是透過自我破壞的行為來滿足的。若是想要克服它,必須經歷一個深度的心理挖掘過程。我們必須找到那些造成創傷的事件,釋放沒有被處理的情緒,並找出更健康的方式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重塑自我形象,並提升例如情緒智商和彈性等等的各項能力,同時建立一些原則。

這個任務的難度非同小可,卻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都必須做的工作。

║在一開始的時候,自我破壞行為並非總是那麼顯而易見║

孩提之時,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學校摔了一跤,撞到了頭。受傷時,他心想:「太好了,我現在應該不用再回學校了吧。」

儘管如今的榮格因其見解獨到而聞名,但實際上,他並不喜歡上學,也不喜歡與同齡人相處。跌倒事件發生後不久,榮格開始出現零星且無法控制的昏厥。他無意識地患上了所謂的「精神官能症」(未來的他肯定會如此宣稱),並最終意識到所有的精神官能症都是「合理痛苦的替代品」。

在榮格的例子中,他無意識地把昏厥和不用上學連結起來。他相信,昏厥是他無意識地渴望離開課堂的表現,因為他在課堂上會感到不舒服和不開心。同樣地,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的恐懼和依戀,往往只是更深層的問題促使他們表現出來的症狀,而他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因應這些問題。

║自我破壞是一種因應機制║

一旦我們拒絕有意識地滿足內心最深處的需求—通常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自我破壞的行為就會發生。

有時候,儘管害怕獨自一人,我們仍會破壞自己的人際關係,因為我們真正想要做的是找到自己。有時候我們會破壞自己在職場上的成功,因為我們真正想要做的是藝術創作,即便從社會的標準來看,這會讓我們顯得不那麼雄心勃勃。有時候我們會透過精神分析的方法,來看待自身的感受,藉此破壞自己的療癒之旅,因為這麼做的話,就可以確保我們免於真切地經驗那些感受。有時候我們會破壞與自我的對話,因為一旦相信了自己,我們就會隨心所欲地離開內在世界,回到現實世界並承擔風險,而這會使我們變得不堪一擊。

歸根究柢來說,自我破壞常常只是一種源於適應不良的心理因應機制,我們可以藉此滿足自身所需,又無須認真地處理自己的需求。但就像任何心理因應機制一樣,它充其量只是暫時性的應對方法。這種做法並非答案,也非解方,更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我們只是麻木了自己的欲望,讓自己嘗到暫時解脫的滋味。

圖/freepik

║自我破壞源於不理性的恐懼║

有時候我們最具破壞性的那些行為,其實源自對世界和自己長期抱持而未經審視的恐懼。也許是害怕自己不聰明、沒有吸引力或不受歡迎。也許是害怕失業、搭電梯或認真走入一段關係。在其他情況下,這樣的恐懼可能會更抽象,例如有人要「找你麻煩」、侵犯你的底線、你的一些行為要被「逮到了」,或是遭受不實的指控。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信念將會隨時伴你左右。

對多數人來說,抽象恐懼的背後其實是合理恐懼。因為真切地沉浸在真實的恐懼裡實在太可怕了,於是我們將這些感受投射到那些不太可能發生的問題或情況上。如果這種情況成為現實的可能性極低,那麼它就會變成一樁我們能夠「放心」擔憂的事情,因為在潛意識中,我們已經知道它不會發生。因此,我們從而擁有了一個表達感受的途徑,又不會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危害。

舉例來說,如果你非常懼怕搭車,那麼你真正的恐懼可能是失去掌控力,或是擔憂某人或某事正在控制你的生活。又或許你的恐懼其實是「向前走」,而一輛行駛中的汽車只是它的象徵。

如果你能夠意識到真正的問題,就可以開始努力解決,或許是弄明白自己在哪些地方交出了自己的權力,抑或是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麼被動。然而,如果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你就會繼續花時間試圖說服自己在搭車時不要那麼緊繃和焦慮,卻發現情況只會變得更糟。

如果你只是試著解決表面上的問題,那麼你總是會碰壁。這是因為你在制定治癒傷口的策略之前,就試圖想撕掉OK繃。

圖/freepik

║自我破壞源於無意識的負面聯想║

自我破壞的行為也是最早的跡象之一,暴露出你的內在敘事已經過時、受限或根本不正確。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不僅取決於你對它的看法,也取決於你對自己的看法。

所謂的自我概念,是你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建構起來的想法。自我概念的建構是透過將周圍的人所灌輸給你的事情拼湊起來,因此深深受到他們的影響:父母所認定的事實、同儕的想法、那些你透過個人的經驗而獲得的、對你來說不言而喻的道理……等等。自我形象很難調整,因為大腦裡的確認偏誤會認定你先前關於自己的想法毫髮不差。

之所以會自我破壞,通常是因為,我們在「實現自己渴望的目標」跟「成為有能力做得到那件事—或已經走在這樣的道路上—的人」之間,存在著負面的連結。

圖/freepik

如果你遇到的難題是保持財務穩定,卻又不斷搞砸自己的每一次努力,那麼就必須要回到自己對於金錢的初始概念。你的父母是如何管理財務的呢?更重要的是,在形容那些財務管理得當跟管理不當的人時,他們是怎麼跟你說的呢?許多在經濟上陷入困境的人,都會透過徹底否認金錢的重要性,以此證明自己的處境是合理的。他們會說每一個有錢人都很糟糕。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身邊的人一次次地跟你說有錢人都是這副德性,那麼猜猜看,你會拒絕去擁有什麼東西?

你因為自我破壞行為而產生的焦慮,通常反映出的是你受到限制的信念。

也許你將健康與脆弱聯繫在一起,因為你的父母原本非常健康,卻突然生了病。也許你之所以還沒有寫出自己的代表作,是因為你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寫;你只是想要別人認為你是「成功人士」,因為這樣會讓你獲得讚揚—人們在還沒有得到希望獲得的認可時,經常會這麼做。

也許你一直在吃不好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夠安撫你的情緒,但你卻沒有停下來自問,你是想要藉由這些食物來安撫什麼情緒。

也許你其實並沒有那麼悲觀,但除了抱怨連連之外,你不知道如何與生活裡的其他人建立聯繫。

圖/freepik

為了解決這樣的情況,你必須開始質疑這些存在已久的想法,然後改採新的想法。

你必須要能夠認清,並不是每一個有錢人都道德淪喪,絕非如此。更重要的是,雖然的確會有人以自私自利的方式去使用金錢,但更重要的是,有遠大志向的好人,會無所畏懼地追求這個重要的工具,並藉此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出更多的時間、機會和健康。

你必須承認,當一個健康的人,能夠讓你變得不那麼脆弱,而非更脆弱;而想要為大眾創造任何東西,都會招致批評,但不能夠以此作為不那麼做的藉口。

你必須讓自己知道,有許多不同的自我安撫方法,比選擇不健康的食物還有效;而若想跟他人建立連結,絕對有比講負面的話語好得多的方式。

一旦真正質疑和觀察這些存在已久的信念,你就會發現它們一直以來是多麼扭曲和不合邏輯—更不用說這些信念明顯地阻礙了你發揮自己的終極潛力。

║自我破壞源於不熟悉║

對於未知的事物,人類總帶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抗拒,因為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極致的無法掌控。哪怕那個「未知」其實親切和善,甚至對我們有益,我們依然不改想法。

不熟悉的事物往往輕而易舉就讓我們做出自我破壞的行為,這是因為任何陌生的東西—縱使再好—在我們熟悉它之前,都會感到不舒服。這常常導致人們將未知事物所帶來的不適感,與「錯誤的」「不好的」或「不祥的」混為一談。不過,這其實只是心理適應的問題。

圖/freepik

蓋伊‧漢德瑞克(Gay Hendricks)把這樣的感受稱為你的「上限值」,也就是對快樂的承受度。對於能夠承受多大的喜悅感,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標準。這就像是其他心理學家所說的,一個人的「情緒基線」;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個預設的情緒基本值,即使這個基本值因為一些事件或情況而產生暫時性的變化,情緒最終還是會回到預設的初始狀態。

基本值一次又一次的微小變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積累,最後可能導致情緒基線的永久改變。然而這種永久性的改變甚少發生,因為我們已經達到了自己的上限值。我們之所以不容許自己的情緒基線產生改變,是因為一旦當下的處境所產生的喜悅感超出了過往的習慣,我們就會既有意識也無意識地運用各種方法,讓自己回到熟悉的情緒狀態中。

我們生來就是被設計成尋求已知的事物。儘管認為自己是在追求幸福,但實際上,我們是在努力地尋找那些自己最習慣的東西。

║自我破壞源於信念系統║

你相信生活是什麼樣貌,就會把生活變成那個樣貌。這就是為什麼意識到這些業已不合時宜的內在敘事,並鼓起勇氣改變這些內在敘事是如此重要。

也許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你都相信在一家體面的公司任職,並拿到人人稱羨的百萬年薪,是你人生的最高成就。也許你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告訴自己:「我這個人很容易焦慮」,於是你真的開始認同這樣的自己,並將焦慮和恐懼視為本質,將之納入你的信念系統中。

也許你是在一個思想封閉的社交圈或同溫層裡面長大的。也許你從來都不知道,針對政治或宗教,你其實可以提出質疑,或是得出不同於旁人的結論。也許你從未想過自己可以風格出眾、滿足現況或環遊世界。

如果你的情況並非上述,那麼你受限的信念可能源自想要確保自身的安全。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你喜歡已知的事物讓你產生的安心感,勝於未知的事物讓你產生的脆弱感。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你喜歡冷漠勝於興奮。你或許認為苦難讓你更有價值,或者相信生活中每一件美好的事情都必然伴隨著「不美好」的一面。

想要真正地療癒這樣的自己,必須改變思維方式。你必須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那些消極和錯誤的信念,並開始改變自己的心態,讓心靈真正地為你服務。

║如何擺脫自我否定║

也許這個關於自我破壞的初步訊息,引起了一些你的共鳴,或者可能引起了很大的共鳴。無論如何,如果閱讀這本書是因為你真心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那麼你必須停止否認自己的情形。你必須認清楚真實的自己。你將必須做出決定,你將更愛自己,你將不再困於現況,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在生活中做得更好,那麼你可能是對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完成更多事情,那麼你可能是對的。

如果你認為你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那麼你可能是對的。

在療癒的旅程中,就算用無止境的自我肯定來安撫真實感受,也不會有任何幫助。一旦這麼做,自我就會開始分裂,並陷入僵局。

為了「愛自己」,我們會努力認可有關自己的一切。然而,這些溫暖的觀點似乎永遠也沒辦法牢牢黏緊,只是暫時地麻木了我們的不適。為什麼會沒有作用呢?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自己並沒有成為那個想要成為的人,而除非接受這一點,否則我們永遠也沒有辦法找到平靜。

抱持否認的心態時,我們往往會進入「指責」模式。我們會努力把自己的現況怪罪到任何事或任何人身上。然後會開始舉證。如果你幾乎每天都必須不斷合理化自己對生活不滿意的原因,那麼你並不是在幫助自己。如果你心底深處的渴望是為自己帶來恆久的改變,那麼怪罪他人的行為,根本毫無幫助。

想要自我療癒的第一步,是承擔起全部的責任。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與自我,不要再否認這一切。你的人生是什麼樣的面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內心對自己的人生有著什麼樣的感受。不斷地抱持著壓力、恐慌、不滿的情緒,是不好的。有某個地方出了錯,而你試圖「愛自己」的時間越長、越不願認清真相,你痛苦的日子就會越久。

愛自己最棒的方法,就是不再接受自己並不滿意的生活。就是能夠簡單而明確地道出問題在哪裡。如果想要真正地脫離過往、改變人生,那麼這正是你需要去做的。這是邁向真正改變的第一步。

圖/freepik

拿一張紙和一支筆,寫下所有讓你不開心的事。鉅細靡遺地寫下面臨的每個問題。如果遇到的是財務困難,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問題所在。寫下每一筆債務、每一張帳單、每一項資產和每一筆收入。如果是自我形象讓你困擾,那麼請明確地寫下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如果你的問題是焦慮的情緒,那麼請寫下所有令你困擾或不安的事情。

首先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擺脫否認,並弄清楚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此時你面臨的是一個抉擇:可以選擇跟那件事情和解,也可以決心改變。懸而未決才是讓你陷入泥沼的原因。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之《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終結自我破壞,實現自我控制》👉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Titan大田出版

大田出版社創立於1997年3月,大田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則取自...

大田出版社 心理勵志 人生規劃 書摘 出版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