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撲克冠軍教你懂得停損,反而贏更多
文/安妮.杜克(Annie Duke)
懂得停損,是贏家必備的決策能力
我們將堅忍不拔與放棄視為相反的力量。畢竟,你要麼堅持,要麼停止行動。你不能同時做到兩者,而在兩者的對決中,放棄顯然輸了。
堅忍不拔是美德,放棄是墮落。
建立豐功偉業的成功人士給人的建言,說到底不外乎:堅持不懈便會成功。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說得好:「我們最大的弱點在於半途而廢。勝算最大的成功之道永遠是再多試一次。」
不計其數的成功人士,一致以各種措辭表達相同的概念:「放棄不可能贏,贏家永不放棄。」
支持放棄的名言相當罕見,只有一句掛在美國喜劇演員W.C.菲爾德斯(W. C. Fields)名下的話:「如果一開始沒成功,多試幾次。然後放棄。像傻子一樣試個不停是沒用的。」
菲爾德斯根本不是好榜樣,從演繹嗜酒、討厭小孩與狗、在社會邊緣苟活的各種角色,建立了自己的公共人設。支持放棄的人實在勢單力薄……而且,菲爾德其實沒說過那句話!
根據定義,任何成功做到某事的人都是持續那件事的人。這是事實陳述,是事後檢討必然會看見的真相。但那不代表反過來說也成立,不是堅持不懈地做某件事便會成功。
放眼未來,那既不是真相也不是好主意。事實上,有時還破壞力十足。
假如你五音不全,練唱再久都沒用。你不會變成美國歌后愛黛兒(Adele)。假如你五十歲,立志成為奧運體操選手,不管你多麼有毅力或努力,都不可能成功。不作此想的荒謬程度,便如同看到介紹億萬富豪生活習慣的文章,得知他們清晨不到四點便起床,因而認為假如你比照辦理,你也會是億萬富豪。
別把後見之明跟先見之明混為一談,跟那些格言一樣。
總有人在堅持某件沒有成功做到的事,有時是相信撐得夠久便會成功。有時他們堅持去做,是因為贏家絕不放棄。無論如何,許多人是在白費力氣,他們不開心,以為是自己不好,沒考慮過是建言有問題。
成功的關鍵不是堅持,而是挑出應該努力的合適目標,其餘的則放手。
當全世界都叫你放棄,你絕對有可能因為看見其他人都沒察覺的事,而義無反顧地堅持一個別人會捨棄的目標。然而,當全世界都以最大的音量,嘶吼著要你罷手而你拒聽,努力不懈可能很愚蠢。
而我們拒聽的時間,往往太多。
或許部分原因在於,放棄的隱含意義幾乎全部是負面的。假如誰說你半途而廢,你有可能認為那是讚美嗎?答案不言而喻。
放棄即無能、投降、失敗。放棄,是沒骨氣。放棄的人是輸家(當然有例外,就是放棄明顯不好的事物,比如抽菸、喝酒、毒品或虐待的關係)。
我們應該別再認為放棄的念頭必須用氣泡袋封住,小心輕放。畢竟,在許多情況下,放棄是正確的選擇,尤其是當整個世界叫你要放棄時,無論是因為你的腎臟健康狀況惡化,再次承受可能終結你職涯的重大傷勢,或是待在一段婚姻不幸裡、從事沒有前途的工作、攻讀不喜歡的學科時。
為什麼給這個詞伏地魔的待遇(那個不能說的詞)?
辨識何時要堅持,何時要走人
既然天平向堅毅傾斜,將堅持不懈的人當作英雄來欣賞,也難怪探討堅毅之力的書籍大行其道,比如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的《恆毅力》(Grit),還有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異數》(Outliers,著名的一萬小時說法)。
熱中於這一類書籍的讀者如此可觀,可見我們認為人性不夠堅毅。
然而,誰要是認為《恆毅力》主張不顧現實的堅毅永遠是美德,便誤解了安琪拉.達克沃斯這部作品。她絕不會說「堅持到底便會成功」。她自己就寫過要找到你想堅持不懈的事,務必多方嘗試(因此你得放棄不少其他事物)。達克沃斯的書說明了堅毅為何重要,然而她一定會同意懂得何時應該放手,是值得培養的技能。
堅毅或許贏得了民心,但我們要早點放棄、更常放棄的理由也相當完善。
許多領域研究過我們堅持得太久的人性傾向,尤其是大勢不妙的時候。這些領域橫跨了經濟學、賽局理論、行為心理學,含蓋了沉沒成本、現狀偏誤、厭惡損失、加碼付出等主題。
對於人類堅持太久的傾向,尤其是我們會過度硬撐的情況,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都做過最深入的研究。康納曼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二○○二年得主,塞勒則是二○一七年的得主。既然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對同一個主題發表意見,我們便該注意了。
而科學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大事小事上,我們堅持得太久,不理會各種應該放棄的訊號。
本書的宗旨是讓讀者更了解有哪些力量,干擾我們對應該放棄的事情與放棄的時機做出明智的裁決,認識我們在什麼情況會不甘願放手,協助我們正面看待放棄,改善我們的決斷。
●本文摘選自采實文化出版之《停損的勝算:世界撲克冠軍教你精準判斷何時放棄,反而贏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