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課堂暴打老師!諮商心理師5原則 避免再發生悲劇
近日台北市一名特教高中生,在課堂間與數學老師雙方發生言語衝突,導致學生情緒失控對老師進行攻擊,包括拳打腳踢、比中指並扯衣等行為,老師該如何與特殊生相處,了解他們令人惱怒行為背後的原因,避免再次發生悲劇呢?寶瓶文化於3月6日出版的《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由《親子天下》專欄作家林維信諮商心理師所著,是一本從青少年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精準切入的教養教育書,教導讀者一步步靠近、貼近青少年的具體引導與做法。(編按)
文/林維信
青少年在課堂上暴走?
──設置「冷靜區」,接住青少年的壞情緒,也教青少年處理負面情緒
阿強是個一生氣就容易暴走的少年。
據老師轉述,只要他跟同學發生口角,他就會想打對方,而通常那時他已經氣瘋了,即使老師出面喝止也沒用。
阿強曾經因為出手過重,把同學的眼鏡打碎。碎裂的眼鏡割傷同學的眼角,對方家長揚言要提告。
雖然晤談之初,我就表明來談的目的是因為老師擔心他無法控制憤怒,可能傷害了同學,也弄傷自己。但還是花了一些時間,在諮商關係較為熟絡之後,阿強才願意談他生氣的事情。
他發現,當他生氣起來,整個人像是沒有意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等到他較清醒時,對方可能已經被他揍扁在地上。
「這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嗎?」我問阿強。
「不知道。同學可能滿怕我的。」阿強有點無奈。
「你喜歡他們怕你嗎?」我進一步問。
「不喜歡。我只希望他們不要惹我就好。」
「聽起來別人已經不敢惹你了。那是什麼原因,讓你不喜歡別人怕你?」
「他們不會主動來找我講話。」
原來,阿強也有發現,自己失控的憤怒,會讓他更難交到朋友。
而且,失控如果是發生在接近上課時間,即使他已冷靜下來,要走進教室,同學們的目光還是會瞬間集中到阿強身上。
阿強討厭這樣,但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幸好,學校的輔導老師很關心阿強,而他在學校裡最信任的也是這位老師。
阿強曾經多次向輔導老師透露,希望在班上能多一點朋友,希望自己生氣的時候,可以不要這麼失控。
於是,我把他跟輔導老師一起找來,我們三個人一起擬定阿強的「冷靜區計畫」。
往後,只要阿強失控,輔導老師就會出現,讓阿強跟著他,到別的地方冷靜。
導師也協助配合,要班上同學不去注意他,讓阿強可以比較自在地從教室後門默默回到座位上課。
慢慢地,阿強失控的頻率和所需的冷靜時間都有降低。阿強對於自己生氣的過程,也越來越有意識地掌控了。
面對情緒控管不佳的學生,老師可能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讓他平復。偏偏這一類的學生「毅力」驚人,鬧一節課是家常便飯,鬧一整個早上也所在多有。
如果用高壓方式處理,只怕是提油救火,學生情緒會越加失控。這也讓老師相當為難,如果要花大量時間安撫,那麼班上的其他學生怎麼辦,還要不要上課?
對此情況,首先我們要有可行又清楚的目標認知:
▍期待一分鐘就能讓對方安靜下來,是超乎現實的。如果他是常暴走的學生,你至少要給他五至十分鐘的時間。▍承上,所以你得先訓練班上的同學有五至十分鐘安靜自修的能力。
▍如果暴走會超過十分鐘,或班上不只一位同學會暴走,你就需要其他行政人員的協助。
▍平時就要與暴走的學生討論負面情緒來時的做法。
▍目標是要讓暴走的學生學習與負面情緒共處,而不是立即安靜、聽話。
以下,我就各原則再詳細說明:
一、五至十分鐘的冷靜時間
每個人面對負面情緒,所感受到的衝擊、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平復,都是不一樣的。有暴走狀況的人,就是負面情緒的處理能力比別人不足,但他可以透過練習和培養來跟上一般人。
人之所以會暴走,就是因為當下內在無法處理、消化那些負面情緒,它像排山倒海而來,淹沒了他的理智。而那一刻,即使旁人理智規勸,他也是聽不進去的。
至於斥責、威脅等壓制類的做法,他不僅不會因畏懼而聽從,反而會升高他的敵對壓力,覺得「你們就是針對我!!」,而激發更多的腎上腺素,讓他的內在更加爆炸。
面對一個會暴走的學生,給他五至十分鐘的時間去消化情緒,算是合理的範圍。
如果他的能力比較好,甚至不用特別陪伴他,只要讓他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被打擾,同時也要求其他同學不要打擾、不要嘲笑他。
等他情緒過了,再提醒他將注意力放回到課堂上即可。
二、訓練班上同學有五至十分鐘的自修能力
如果是國小低年級的班級,可能要另外找老師協助。但如果是中年級以上,平時若能給予這樣的訓練,對於老師要處理任何突發狀況而無法待在教室時,是非常管用的。
首先,由老師說明未來可能遇到的一些狀況,例如有同學受傷、有緊急要事要處理等等,表達「老師需要大家的合作」,並討論在自習的時候,同學可以做些什麼,例如讀哪一課的課文,練習寫哪些習題,或是練習冥想等,並請班長、風紀股長等幹部協助管理秩序。
設置「冷靜區」
如果暴走的同學可能是因為感受到旁人的目光或有其他令他糾結的原因,而無法在自己的位子上冷靜,不妨思索在班上設置「冷靜區」,例如在教室後方的一個角落設置冷靜區,讓暴走的同學在冷靜區冷靜後,再自己走回座位。
情況若是更嚴重,可能要在校園裡另外設置一個獨立的冷靜空間,例如閒置的空教室,但教室裡不要有任何的東西,以避免被砸壞或造成暴走的學生受傷,而老師要在那空間裡陪伴該生冷靜。
由於「冷靜區」的設置,對所有的同學而言,都是特別的存在。因此,老師在設置之初,要把它「一般化」,不要讓同學覺得「這個根本是專為某人設計的」。
老師可以對大家說明:「每個人面對情緒,需要消化的時間本來就不同。無論是誰,只要碰到很生氣或很傷心的時候,都可以在冷靜區讓自己平靜下來。平靜之後,我們都歡迎你回來跟我們一起上課和活動。」
三、其他行政人員的協助
如果暴走會超過十分鐘,或班上不只一位學生會同時暴走,或跟暴走學生有更多延伸的情緒糾纏,你可能就需要其他行政人員協助,特別是學務處。
讓他們有人能協助你把暴走學生先帶到校園內其他的冷靜空間,讓你可以繼續進行原班的教學。
不建議由輔導室的人帶學生去冷靜空間,因為會讓學生對輔導室產生「做錯事的人會被抓去那裡」的錯誤連結。一旦產生這種連結,往後學生會對輔導室產生抗拒,自然也難有輔導成效。
陪同冷靜的人員或老師,不用特別對暴走學生多說什麼,也不用多做同理,要做的事情就是靜靜地陪伴他,維護他的安全,也阻止他破壞或是傷害自己,並防止他逃出冷靜空間。(讓學生有機會練習處理負面情緒,而不是逃避。)
不責罵他,也不問他事情緣由,因為這些都要等他情緒風暴過了之後再做,否則容易火上加油。
四、處理順序:首先冷靜,其次懲處,最後才是輔導
暴走的當下是無法對談的。對於想要獲取關注的學生,你的同理,他可能解讀成:「這樣發飆,的確能獲得大人的注意」,而給了他繼續發飆下去的動力,直到得到他想要的。
所以在暴走的當下,我們不對他說什麼,但我們在旁邊陪他,讓他覺得自己不是被遺棄或是被懲罰。另外,眼睛不看他,因為有的青少年會因此感覺到羞愧而更加暴走。
如果因為你在場,他會一直朝你攻擊的話,你可以簡單表達「我會一直在門外陪你,留意你的安全」後,就在門外等他。
最好門是開著或是有窗戶,能讓你觀察到裡面的安全狀況。
千萬不要講成:「你給我待在裡面反省反省」,這樣又變成懲罰了。
「冷靜區」不該被當作是懲罰,而該被視作「人人都有機會在那裡練習自我緩和情緒」。如果學生把「冷靜區」與懲罰連結在一起,下次他會更抗拒被你帶去「冷靜區」。
只有兩種情況,我們在「冷靜區」會有例外於上述的做法:
▲ 如果他是那種會在腦袋裡一直想像「別人對他多不好、自己多委屈」的人,那麼,他就需要有人透過同理,幫他中斷敵意的想像(被理解後,注意力就不會一直放在防衛上),因為這些想像會讓他的情緒一直無法平靜下來。
▲ 暴走的情況非常誇張,特定的輔導老師因為學生特別信任他的緣故,有他陪同,能讓情況緩和下來,這時候才由輔導老師陪同至冷靜區。(因為本來就有信任在,學生不會混淆輔導與懲罰。阿強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當學生稍微冷靜下來後,把他帶到學務處,這是藉由空間的轉換讓他區分空間的意義,而真正的訓斥、詢問緣由、懲罰才在這時候上場。
學生接受懲罰是重要的。不能因為怕他再度暴走,就選擇放過他,這樣他會無法學到不良行為需要付出代價,反而覺得「只要會吵、會鬧,就能讓大人投降」。
那麼,輔導在什麼時候上場呢?在學生已經回到原班上課、幾節之後的課堂或中午休息時間,再抽離出來一對一晤談。
輔導不詢問事情緣由,因為知道「誰是犯人」是學務處(或導師)要做的。如果輔導代為做這件事,同樣會讓學生分不清楚學務處與輔導處的差別,造成學生沉默、抗拒。
輔導的出發點是關心學生情緒,因為先前他才經歷了情緒風暴,這是難受的。學生能透過輔導的過程梳理情緒、表達感受,這會有助於日後越來越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縮短暴走時間。
五、平時就要與暴走的學生,討論負面情緒來時的做法
如果平時只有高壓,而沒有任何關心,暴走就會變成他可以反抗你的機會;相反地,如果平時能與暴走的學生建立關係連結,他在暴走時,就越有機會聽從你的處置。
而且如何處置,變成是可以與之討論的議題,這也可以讓他覺察、正視自己的狀況,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起責任。
由於你們有關係連結,他信任你不會貼他標籤,他信任此刻的討論是為了幫助他,在這樣的前提下,他才會願意真心去執行討論出來的做法。
討論時,老師從旁提出建議,讓處置的做法變得可行且具教育意義。
例如和他討論:
▍冷靜區要設置在哪裡?他能夠自己走去冷靜區嗎?▍當他待在冷靜區時,希望老師和同學怎麼做,是要關心,還是都不要看他?
▍他在冷靜區可以做什麼事,讓自己冷靜下來而又不會影響到別人?例如撕紙,撕完,自己拿去垃圾桶丟?
▍他什麼時候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課?
綜上所述,我們的目標是要讓暴走的同學能學習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這需要數週的時間,才能一次次進步,也才能逐漸縮短暴走的時間與強度。
如果只是想著「他能不能閉嘴聽話啊?」我們就看不到眼前的他,也就更做不好安撫。
能在尊重的環境下學習面對自己,
青少年就不需要在人前暴露自己的困窘了。
●本文摘選自寶瓶文化出版之《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