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吃再催吐、飲酒過度和失眠,這些行為可能與憂鬱症有關
臨床上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人。作者陳冠宇紀錄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憂鬱症個案故事,勾勒憂鬱症的多重面貌。台灣精神醫學目前療程則以藥物治療為優先,許多心理與環境的因素被忽略。德國心身醫學的診斷與治療則是奠基於「心理治療」的原則,搭配藥物或其他身體治療。藉由作者結合歐洲的心理治療、美國與台灣精神醫學,提供超越藥物的治療,希望造福更多人群。(編按)
文/陳冠宇
羞恥的秘密——暴食症
怡婷是大四女生,看到網路上醫師的文章過來看診。她原本就在心身科診所,為了憂鬱症看診服藥有半年時間,情緒改善不少。但是她有一件事不敢跟醫師說——原來,她從高中開始就有暴食催吐的習慣,長達五年。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內,都不知道她有這個問題。
身材中等的怡婷,上了高中後,開始覺得自己不夠瘦,除了讀好書,她認為應該要好好控制身材,於是開始減肥。身高一百六十公分,體重原本五十三公斤,但是她藉由放棄進食澱粉類與油炸食物後,體重曾經減輕到四十九公斤。
高三時,怡婷有天晚上,無法克制地吃光家中所有的澱粉類——冰箱裡的剩飯蒸熱吃光、吃掉一整條吐司,還有櫃子裡很多包餅乾。而這種突然想狂吃澱粉類食物的情況發生了好幾次,怡婷怕自己變很胖,看到電視節目中,有藝人介紹催吐可以減肥,因此,她嘗試了用手摳吐,剛剛吞進的大量食物,都吐光。從此,像潘朵拉的魔盒被打開一樣,開啟了節食後暴食再催吐的無盡循環模式。
在意體重的怡婷,發現如此一來她不用擔心吃太多而發胖的問題,體重則是維持在五十一至五十五公斤之間,但是始終都沒有降低到四字頭,甚至她的減肥目標四十七公斤。
上了大學,怡婷先搬進學校宿舍住了一年後,再到學校附近租屋,學校適應不是問題,成績算優異,社團與人際關係也處理得不錯,就是飲食與身材一直苦惱自己,但是怡婷把自己控制體重的方式當作心底秘密,從未對任何人說過。
升上大三後,怡婷想到只剩兩年就要畢業找工作,開始慌張。不過讓她最在意的,最還是不聽話的身體,老是跟減重的目標過不去。她認為自己暴食又催吐是浪費食物、浪費金錢,心中有很深的罪惡感。自責的心態讓她對生活熱情逐漸下降,社團也不參加了,整天窩在房間內,只有上課才會出門
由於情緒困擾日益嚴重,因此到學校附近的心身科診所看診,開始服用抗憂鬱藥。在吃了一個月之後,情緒果然有改善,但是飲食問題依舊。有一天上網,不經意看到飲食障礙還有暴食症這個字眼,閱讀之後,終於鼓起勇氣來到貼文醫師的診所,講出實情。
吃不吃都痛苦
說實在的,從來沒人嫌怡婷過胖。她曾經有一位交往三年的男友,也從沒認為她身材不好,但是後來因故分手,怡婷仍覺得分手是因為自己太胖了。
擔心變胖的她,總是小心翼翼地控制進食的熱量,她的早餐幾乎只有一杯不加糖的黑咖啡,午餐則以沙拉裹腹,但是晚上下課前,怡婷就會開始計劃晚上的「儀式」——因為她知道吃完後一定會去吐,經常就像著了魔一樣,一口氣買二到三人份的餐點,回到房間後,盡情地狂吃,再到廁所吐出來。她甚至曾經因為嘔吐物,導致馬桶塞住,後來,她乾脆吐在垃圾袋裡,第二天出門前,再拿去丟掉。
如果前一天晚上,怡婷有進行「暴食+催吐」的儀式,她又會擔心吐不乾淨,攝取太多熱量會發胖,因此隔天又開始節食。
有時候,遇到同學邀約一起去吃早餐或午餐,她會跟著去吃一點,但是吃完又開始擔心「破功」,甚至會利用下課時間偷偷去催吐。但是她又嫌在外面催吐不方便,因此開始拒絕同學的聚餐要約,次數一多,同學朋友們也慢慢不邀請她了,她卻又因此開始覺得別人認為她孤僻。僅管怡婷心知肚明暴食會讓自己生氣難受,但是如果因為和同學開會討論作業時間太晚,讓她無法及時去購買晚上想要大吃的食物,就會開始覺得焦躁不安。怡婷承認,自己對於「暴食+催吐」似乎上癮,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但就是無法「戒掉」。
讓人矛盾的家
說也奇怪,怡婷只要放假回到家中,這個症狀就不會發生。不過,回家會讓她心裡會糾結掙扎。
怡婷的父親從祖父手中繼承了家族生產成衣的事業,二十年前,她剛出生不久,父親就到中國大陸設廠,經常不在家。母親則要幫忙管理父親公司的業務。他們和祖父母同住,怡婷還有位比她大三歲的哥哥。祖母與母親明顯的重男輕女,對於哥哥十分寵愛與關心,相較之下,怡婷覺得,特別是母親對於她則是有諸多的要求。
怡婷的學業成績明顯比哥哥強多了,但是母親或者祖母會說:「可惜比較會讀的是女生。」好像她是生錯性別了。當然,她大學考上台北很好的學校和科系,家人都很開心。不過,說話犀利的母親,經常還是會對她嫌東嫌西,之前交了男朋友,怡婷帶男友回家,母親事後就嫌男生個子太矮,後來他們分手了,又嫌怡婷眼光太挑了。無論怡婷怎麼做,母親都會給予負面意見。
儘管,她不喜歡聽母親碎碎念,但是回到家裡,怡婷明顯地覺得自己心情不會那麼緊張。不用像在學校時,總是要裝著自己很厲害的樣子,心情反而比較輕鬆。但是家,對她來說,是讓她感覺矛盾。
常見的心身障礙
像怡婷這樣,因為飲食問題而合併憂鬱症的患者,我在臨床上診療過數百位,但是患者幾乎以女性為主。從外顯條件來看,這些女性,大多學業與人際關係很好,甚至非常優秀與傑出。可是,內心卻潛藏自卑,因此對自己身材有著過度執著,讓她們用力控制飲食與體重,結果像怡婷一樣,陷入「節食—>暴食—>催吐—>再節食」的惡性循環中。
跟憂鬱症、焦慮症不同的是,暴食症或者厭食症,因為牽涉到飲食生理的混亂,不只是單純的精神心理問題,而是會同時影響生理與精神的障礙。過度在乎身材,堅持要減到「流行的標準」,是暴食症最直接的原因,但內心深處缺乏自信,還有過度自我要求,只想討好他人,壓抑自己的性格,則是根本的因素。
並非所有暴食症患者都會催吐,那些不催吐的病人,整體預後都較佳,當然,要減少不當的節食,以避免生理反撲的狂吃,還是要有勇氣以及更成熟的自我。暴食症經常與跟家人的親密關係有關聯,像怡婷這樣跟親人們的矛盾情感,若能透過有效的心理工作加以化解,有時候暴食症以及合併的憂鬱症,會不藥而癒。
*身心小叮嚀:女性的憂鬱症患者部分與暴食症的發生有密切關聯。如果沒有改善飲食障礙,憂鬱症的恢復比較困難,鼓勵有這類問題的人,勇敢面對處理。根據筆者的經驗,可以堅持好好治療的人,終究會重拾健康的生活。
失眠背後的問題——酒精使用障礙
志明是四十歲的自營商,創辦網購公司已經十多年了,生意時好時壞,不過整體而言,是穩定成長。但是這半年來,他的失眠狀況越來越嚴重,因此來求診。
醫師問診時發現,志明除了失眠,也有情緒困擾,心情低落好幾週了,食慾下降,做事情的動力不足,甚至覺得生活乏味。另外,過去五年,他幾乎天天喝酒,初期只是一、二瓶啤酒,這一兩年,改喝高酒精的威士忌,有時一個晚上喝掉好幾杯。志明自己算謹慎,從未酒駕。只是,喝到斷片倒是常見,特別是跟朋友一起喝,可以一次喝掉一整瓶烈酒,最後怎麼回到家,自己都記不得了。
因為年度體檢,志明發現肝功能異常,太太也一直勸他戒酒,但是這幾年喝喝小酒,讓自己放鬆心情,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他沒有動機想要改變飲酒習慣。但是醫師告素他有憂鬱症以及酒精使用障礙,也就是所謂的「酒癮」時,他倒是坦然接受。
志明只要提到家中兩位可愛的千金,都會很開心,所以當建議志明要為了太太和女兒們照顧好自己身體健康時,志明就下定決心,好好治療,不希望持續的酒精使用,干擾了這個家庭所有人的幸福。
酒癮與越來越常見的精神障礙
酒癮或是所謂的酒精依賴,是比較傳統的名詞,因為長年的臨床觀察研究,要將酒精使用分類的很仔細,誰有到依賴(dependence)或者僅僅是濫用(abuse)其實並不容易。所以最新版的DSM-5已經將過去這種分類打破,將所有酒精使用導致問題,通稱為「酒精使用障礙」。
過去五年志明的飲酒狀況,屬於典型的酒精使用障礙,是在台灣越來越常見的問題。因為我在臨床上,看過不少相同症狀的患者,不僅只有喝酒成癮的問題,經常合併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加上酒精使用障礙。
憂鬱症與酒精使用障礙,都是容易造成自殺的兩大危險因子。如果能夠透過治療改善,能夠避免患者自殺輕生的悲劇。
而酒精問題與情緒問題,由於難以分辨,經常發生攪和在一起的狀況。許多病人因為憂鬱、焦慮等症狀,喝了酒後,有麻醉鎮靜效果,因此持續飲酒習慣。殊不知,持續的酒精影響腦部,也會導致情緒問題的發生。
儘管許多科學研究仍無法確認,酒精濫用與憂鬱症的因果關係,但是臨床上,卻常見當這兩種精神障礙同時發生,病症的嚴重度會比只有單一症狀強度表現增加,因此治療時,就需要兩者同時對症下藥,才能出現改善效果。
菸酒有礙身心
二O二三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告,酒精是與香菸同等級的致癌物,因此儘管菸與酒都是可合法販售,卻不利健康的物質。因此全世界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都跟進鼓勵民眾戒除菸酒的使用。同時當代醫學很清楚的證明,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菸或酒這類有害物質,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因素。
不過,戒酒需要強烈動機,而家人的鼓勵與協助,會是有利的戒治動力。醫學研究顯示,憂鬱或焦慮等情緒障礙,如果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依賴酒精的成癮症狀也也會減少。因此,好好治療情緒問題,不但能協助戒除酒精的使用,還讓自己重拾心身健康。
醫界普遍認為,戒酒成功的表現,是要停止喝酒超過一年。這一年中,面對引誘與復發,都需要自己提高警覺,更需要靠身邊的人幫忙關照與提醒。除了當事人的醫藥順從性外,家人也可以參與,討論可以幫怎樣的忙,順利的讓情緒障礙與酒精使用獲得治療與緩解。
*身心小叮嚀:憂鬱症與酒精使用障礙,互相成為彼此的危險因子。酒精使用量不低的讀者,以及其親友,要積極面對這個問題,讓精神心理專業人員,來確認是否有情緒困擾的問題,積極面對,努力克服,才能重拾健康的人生。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憂鬱不只是藍色:用德國心身醫學走出身心困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