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發生人數首度居冠!哪些生活習慣最傷肺?減少空污暴露這樣做
國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首度登上癌症發生人數榜首,大腸癌擺脫蟬聯15年榜,首居次位。關於肺癌預防,不可不知道的事。(編按)
文/陳晉興、梁惠雯
哪些生活習慣最傷肺?
每個人都需要呼吸,而我們的肺就像是「海綿」及「濾網」,吸收、過濾我們所吸進來的每口空氣,在肺泡內進行氣體交換,一方面將氧氣輸送至全身細胞,提供養分,同時也將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在空氣進入肺臟之前,只有鼻腔裡的鼻毛可以幫忙阻擋一部分的灰塵或病原體進入肺部,但仍有許多擋不住的細微塵粒、病菌或致癌物可能「長驅直入」,從氣管、支氣管一路直達肺泡,沉積在肺部深處,甚至滲入肺部微血管,造成病變。
我們都曾有清理或更換冷氣機、排油煙機濾網的經驗,試著想像,那滿布灰塵或卡住油漬的樣態,其實就像是我們的肺,隨著長時間使用、累積,愈來愈「黏膩」,且默默傷害著肺功能,顯見吸入的空氣有多麼重要,若未避免空汙,最終難保肺癌不會找上你!
抽菸
依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肺癌危險因子中,菸害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空氣汙染則占百分之十五,因此,「吸菸」目前還是引發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而二手菸暴露同樣也會增加肺癌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
菸品燃燒後會產生尼古丁、焦油、亞硝胺、砷、甲醛等七千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超過兩百五十種是有害的,還有超過九十三種已知致癌物。這些化學物質部分會散播於空氣,部分被吸入肺部組織中,因此抽菸者形同將汙染物吸進自己的肺部。
即使是二手菸、三手菸,對肺的傷害也不低,曾有研究發現,吸菸者吐出的揮發性有機物,會殘留在衣物、皮膚和周遭環境中逐漸擴散,長達四十五分鐘。在日本便有城市規定,吸菸者抽完菸四十五分鐘內不得搭電梯,也不能進辦公室,以免影響他人健康。
大約二十年前,最常見的肺癌病人多是與吸菸有關,且早期香菸沒有濾嘴,病變多發生在靠近氣管或支氣管上部的「中央型」肺癌;有了濾嘴之後,吸進肺部的粒子愈來愈小,腫瘤位置變成「周邊型」居多,尤其發生在右上肺葉的機率較高,因右上肺葉是空氣進入人體肺部的第一站。
騎車不戴口罩
臺灣地狹人稠,機車是許多民眾習慣的代步工具之一,根據統計,全國機車約有一千四百萬輛,等於每兩人就有一輛,密度居全球之冠。
騎機車雖然機動性高、通勤方便,但不得不注意的是,許多機車缺乏定期保養,汽油燃燒不完全,成為所謂的「烏賊車」,它所排放的廢氣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
倘若騎車不戴口罩,就形同把自己當作一臺「行動空氣清淨機」般,口鼻直接對著公車、汽車、機車排放的尾氣,暴露在高濃度的廢氣中。
臺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曾做過一項研究證實,騎機車、搭公車、坐捷運,使用這三種不同交通工具的人比較起來,如果沒戴口罩,廢氣吸收最多的是機車騎士。汽機車廢氣就是一種空氣汙染,不只會造成氣喘、過敏、心血管疾病,肺癌當然不可避免的也涵蓋其中。
從國內的PM2.5空汙來源分析來看,汽、機車等移動汙染源和工業汙染源,以及其他汙染源(如路面揚塵、營建工程、露天燃燒、餐飲業等)各分占三分之一,比例不低。
這些汽機車廢氣中,含有不完全燃燒造成的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₂)等產物,加上PM2.5等細微顆粒,會對呼吸道產生刺激性的慢性發炎反應,過去NO₂與氣喘發病率即有不少相關研究,除了鼓勵民眾應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外,騎車外出時,也要記得戴上口罩。
一般市售棉布口罩可幫助隔絕較大顆粒之灰塵、黑煙及擋風;使用含活性碳的口罩,則可過濾掉廢氣中的有機溶劑及氣味。此外,選擇車流量較少的路線或時段,對降低空汙暴露量也有幫助。
空汙中慢跑
慢跑是良好的運動習慣,但跑步時的換氣量約是平時的十倍,倘若是在空汙情況下做激烈運動,就會不停把髒空氣吸入。有人形容,若不看空氣品質,紅、紫爆時仍出門跑步,與自殺無異!
相信許多人運動都是為了健康著想,因此更要注意,空汙中慢跑不僅無法獲得運動的好處,更可能愈運動健康愈差。外出慢跑,或是進行騎單車、跑馬拉松等較激烈的運動,出門前最好先查看空氣品質預報。
選擇適當時機和地點運動,應留意以下幾項:1.PM2.5大於五十微克/立方公尺時,就應避免戶外運動。
2.選擇靠近公園、水邊等樹木較多的地區,避免在大馬路邊跑步。
3.選擇清晨時段慢跑,避免上、下班時段。
至於戴口罩運動,則是不太建議,因為換氣量會受到影響,氧氣量不足,會使體力降低,無法持久。
但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想要運動,戴口罩也是一種逼不得已的選擇。
焚香
焚香、燒金紙除了增加PM2.5濃度外,還會產生下列多種汙染物:
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為一百多種不同化學物質的合稱,當中有某些成分已被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揮發性有機物(VOCs):如苯、甲苯、甲醛等,具致癌性。
重金屬:鉛、錳等。
上述這些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特別是有心肺功能障礙的民眾,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等,更應盡量避免暴露於焚香、燒金紙的環境中。
近年來,國內知名的行天宮、龍山寺等大型寺廟配合政策,已經停止焚香與燒金紙,對改善空氣品質有不小幫助。
唯目前有些迎神廟會、遶境等活動,仍習慣燃放大量鞭炮,不僅有安全上的疑慮,也常造成空汙值瞬間飆升,希望未來能逐漸減少。
只要有燃燒,就會帶來空汙,影響呼吸健康,祭拜時改用雙手合十拜拜,或是使用環保相關用品(如電子蠟燭、環保電子香、環保鞭炮、環保香爐等),相信不會影響對神明的誠心。
我們在醫院裡也都會拜拜,過去多是點三炷香、燒個一小時左右,現在已改成「只插香不點」,心意是一樣的。
長輩如果要在家中點香,我也都會提醒一定要注意開窗通風,香燒完後至少保持開窗半小時讓空氣流通,以降低影響。
|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AHs)的致癌性|
空氣中的PAHs通常是混合物,當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時,就會產生PAHs。PAHs可從室外進入室內,也可能因為室內抽菸、烹飪、燃油暖氣、開放式壁爐、點香而產生。在都市或工業區,PAHs主要源自於交通排放;過節期間,烤肉也成為來源之一。
PAHs除了吸入外,還會藉由皮膚吸收,或吃下燒烤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
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會破壞體內的遺傳物質,引發癌細胞增長,增加癌症的發病率,臨床實驗報告指出:若長期接觸高濃度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會引起皮膚癌、肺癌、胃癌及肝癌等疾病。
淨化空氣,別讓吸空汙成為日常
先前和我一起出書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教授曾形容說:「空汙,已成為這一世代的『新菸草』!」這句話說得相當貼切。
空氣汙染會無時無刻的殘害著我們的身體,只要還有呼吸就不能倖免,嚴重威脅我們的生命。
美國有研究證實,細懸浮微粒PM2.5每減少十微克/立方公尺,平均壽命可增加七到八個月;顯示PM2.5是影響人類壽命關鍵之一。
一項橫跨歐洲九個國家、追蹤三十多萬居民長達十二年的研究也發現,每立方公尺空氣中,PM2.5只要增加五微克,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十八!當然相關數據不僅於此,有愈來愈多資料都證實了空汙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甚巨,不只是肺部成為空汙環境下最直接的受害器官,甚至也因為PM2.5具有超強穿透力,對人體的傷害遍及全身:小到對呼吸道、眼睛、皮膚形成過敏刺激,大到增加心肌梗塞、狹心症、冠狀動脈硬化等罹患率,還可能導致腦血管問題,引發腦中風、失智、腦神經退化,更嚴重的是肝癌、乳癌、腎臟癌、膀胱癌、腦癌等均陸續證實有其相關性,也可能影響到孕婦,造成胎兒早產、流產,寶寶出生後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禍害下一代。
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二〇一三年將空氣汙染列為人類一級致癌物,也提出警告指出,空汙是全球最重大的環境致癌因子,倘若忽略其嚴重性,或是不懂得如何防範,這無聲殺手恐在你的每一口呼吸間默默潛入,埋下「提早死亡」的隱性危機。
何謂PM2.5,如何偵測?
PM2.5是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的二十八分之一,因為分子實在太小,小到一吸,微粒就會直接被吸到肺泡,進入微血管,再到全身的循環,不像大的懸浮粒子會經由咳嗽或呼吸道纖毛排出,所以相當難防範,連能阻隔病菌的N95口罩也無法保證能完全阻擋。
不管是在室內、外,都會遭遇到PM2.5問題,若想偵測,居家可以裝設微型的空氣品質感測器,或是在出門前先查看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也可以下載環保署「環境即時通3.0」app,都有即時及未來空氣品質的預測資料,在空品狀況好的時候或是準備好口罩再出門。
另外,還有一個名為「空氣盒子 (EdiGreen AirBox)」的空氣品質監測軟體,由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間科技業者與公民科學家共同合作研發,蒐集全球超過一萬個監測站、遍布五十個國家與地區的相關數據,平均每五分鐘更新一次,使用者只要透過網頁或手機app,即可隨時監看各據點當下的PM2.5和溫度、溼度等資訊。
空氣品質的監測項目包含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及臭氧(O₃)等濃度,整合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成為「空氣品質指標」AQI,除了依其數值顯示嚴重度外,通常也會用不同顏色標示,以做為民眾日常活動參考。
AQI顯示綠色時,代表空氣品質好,可正常進行戶外活動,但若出現橘色、紅色,甚至紫色(即我們經常聽到的「紅爆」、「紫爆」等),就表示空氣品質不良,長時間暴露在室外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原則上,「橘色」等級以上的程度,就應該減少長時間在戶外進行劇烈活動或避免外出。
溼度高或低對肺較好?
我們的肺就像一塊「溼海綿」,在身體裡是潮溼狀態,因此需要透過鼻腔幫忙保溫和保溼,讓吸進來的空氣經過鼻腔增溫和溼潤,以免空氣過冷造成過敏,同時也維持等量溼度,幫助肺臟正常運作。所以,合適的溫、溼度也很重要,空氣太冷、太乾會使氣管及肺部產生更多黏液,咳嗽變多;空氣太熱、太潮溼,則會孳生黴菌、塵蟎等微生物,對呼吸道健康不利,容易引起過敏、氣喘或肺炎等。
臺灣處於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溼,溼度一般都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而只要大於百分之六十就容易生長黴菌。如果環境潮溼,呼吸道開始有點不舒服時,建議使用除溼機,將環境溼度控制在百分之四十到六十之間,既能讓呼吸道舒服許多,也可以降低黴菌和塵蟎量(塵蟎生長的最佳溼度是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之間,相對溼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便無法生長)。
居家窗戶到底要開或關?
視空汙和溼度狀態,如果正常,大多時候還是應該開窗,讓空氣流通比較好,因為室內環境可能有甲醛、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或像是家庭中可能有寵物毛髮、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汙染,濃度高時會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問題,需要透過開窗通風、換氣,才能常保居家的舒適及健康。
許多人以為回到家就可以避開外頭的髒空氣,已經乾淨、安全了,但其實室內空氣可能比想像中更髒,加上大多數人一天有近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嚴重。
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研究報告指出,室內空汙的嚴重程度可能是室外的二到五倍,有時甚至超過一百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過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室外空汙每年造成約三百三十萬人死亡,居家環境等室內空汙卻造成每年三百五十萬人壽命縮短。
以存在於室內裝潢材料(如木隔板、黏著劑等)和家具中的甲醛來說,WHO已認定為一級致癌物,會持續釋放長達三到十五年。在醫院裡我曾遇過一次辦公室整修,要將原本在地下室的倉庫改成辦公室,但沒想到這十幾年的建築,測量時甲醛仍超標,後來加裝通風設備,每小時固定換氣六次、連續半年後,才檢測正常。
甲醛是一種飄散在空氣中的揮發性物質,超過〇.五ppm眼睛就會感覺有刺激感,隨著吸進的量愈多,呼吸道刺激症狀如氣喘、過敏等也會開始加劇。此外,甲醛含量愈高、接觸時間愈長,還會有罹癌的風險,目前研究發現,吸入過量甲醛會增加白血病、鼻咽癌等罹患率。
室內的PM2.5也不容忽視,有數據顯示,單是使用吸塵器,就有可能產生百倍的PM2.5粒子,並停留在室內至少長達二至三小時;炒菜油煙更可怕,排放個五分鐘,所釋放出來的PM2.5會瞬間暴增至一般空氣的二十倍量。這種經由油炸、高溫炒菜或煎煮所釋放出來的小顆粒油汙,是完全液態油溶性的懸浮微粒,具高度黏附力,家庭主婦應該都有經驗,沾黏在抽油煙機風扇葉片上的油漬是很難拭除的,同樣的,當微粒被人吸入,累積在肺部角落深處時,更是幾乎不可能被移除。
空間環境密閉容易造成空汙,唯有靠空氣流動,才能加以擴散、排除,所以要經常通風換氣。要降低室內空汙,建議每天出門前把門窗關好,減少灰塵或汙染物進入室內,回家進門後再將屋內對角兩處窗子打開,以引進戶外空氣、幫助通風。
當然也可使用空氣清淨機補強,但要注意機器應擺放在愈靠近「使用者」的位置愈好,因它所吸附、吹出的過濾新鮮空氣,影響範圍大約只在氣口寬度的一百二十倍距離內而已,且要記得定期更換濾網等耗材,否則吹出來的恐怕只是不斷循環的室內髒空氣。
減少生活中的空汙暴露,可參考衛福部針對食、衣、住、行、育、樂擬出的六方向指引。(參見圖1)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之《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