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醫自曝打小孩,諮商師提醒:打罵無法打造符合期待的孩子!

聯合新聞網 圓神出版
圖/Unsplash

文/圓神出版

一名醫師在臉書上以「我打了我的小孩」為題,自白因為過度寵溺、養出生活能力無法自理的孩子,因此憤而打了孩子耳光,遭通報家暴,讓他感到心灰意冷而發文,引發激烈討論。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在粉專貼出《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書籍封面,因書名迅速呼應上述事件,引發讀者熱論。陳志恆老師同時也在貼文留言說明:「體罰孩子無法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只會讓孩子內心恐懼,並且厭惡自己,甚至出現更多的對抗行為。

「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這是曾在第一線教育現場服務十年的陳志恆老師,經常從學生那裡接收到的「求救訊號」。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最大的煩惱來源往往是生養並照顧自己、每天互動密切的大人們──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師長。

在許多故事裡,「受傷的孩子」承接著「壞掉的大人」的管教和控制,大人複製了過往照顧者的行為模式,未能正視內心的創傷,又將這樣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帶著傷的大人,怎麼做才能和孩子一起獲得幸福?

志恆老師在《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一書中提到:「我曾在許多演講場合和家長分享:『孩子會長成你們心底所相信的樣子。』許多家長一時難以接受:『怎麼可能?我們都期待孩子懂事、成熟且成功啊!』」

他進一步指出:「大人常犯一種錯誤,就是不斷訓誡孩子,要孩子這麼做、那麼做,以為如此孩子就會自動變成大人心目中的理想樣貌。事實上,你無法光用言語就打造出一個符合期待的孩子。

書名:《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作者:陳志恆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

志恆老師提醒家長、老師:「期待」是一回事,「相信」又是一回事。如果你想達成一個目標,這是你的期待;但你認為自己是否能達成,這是一種相信,而你相信「這個世界會如何運作的方式」,就是一種信念。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往往是信念,而非期待。……當家長不斷數落孩子的缺點、說孩子的不是,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恨鐵不成鋼;但內心所呈現出來的,正是一種「我的孩子不夠好,一無是處,所以才需要我不斷提醒」的信念。於是,從這個信念出發所看到的孩子,永遠是不夠好的。

所以家長、老師該做的,是練習陪伴,透過關懷、尊重、支持和肯定,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價值、知道被重視與被愛,才和孩子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結。

本文由圓神出版撰寫。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圓神出版

從30年字號的圓神、方智,到不同切入面的先覺、究竟出版社,以及新世紀誕...

圓神出版 家暴 兒童虐待 體罰 親子教養 心理諮商 心理勵志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