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打電動是增強腦力,還是損害心智?
文/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我們的社會化大多是透過機械。」社群媒體研究基金會(Social Media Research Foundation)創辦人馬克.史密斯(Marc Smith)說:「這開啟了一些絕佳的機會,也帶來許多讓人憂慮的問題。」雖然「大多是」似乎言過其實,而關於機會與憂慮的辯論也正在激烈進行,辯論的焦點之一就是電玩遊戲。
有源源不絕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些遊戲一方面會傷害心智,另一方面會增強腦力。那些主張遊戲是為孩子提供攻擊性的邪惡訓練的人,他們說對了嗎?或者,如其他人所說,遊戲能訓練重要的注意力技能?又或兩者皆是?
為協助解決這項爭端,夙負盛名的《自然》(Nature)期刊召集六位專家,探討電玩遊戲的益處與害處。結果就像那些對食物效果的討論一樣——完全視情況而定:有些是營養的;其他更多是有害的。以電玩遊戲而言,答案的關鍵在於個別遊戲以特定方式強化了大腦中哪些神經迴路。
以那些令人極度亢奮的賽車與快速射擊遊戲為例。關於這些動作遊戲的資料顯示,視覺注意力、處理資訊的速度、目標的追蹤、從一個腦力任務轉換到另一個腦力任務等能力,全都為之提高。甚至於,許多這類遊戲似乎默默提供了統計推論方面的指導——也就是你能根據你的資源與敵人的數目,感覺到你能擊敗敵人的機會有多高。
整體而言,研究發現有多種類型的遊戲都可以改善視覺敏銳度與空間感、注意力的切換、決策,以及追蹤目標的能力(不過,許多研究報告並未讓我們知道,被這些遊戲吸引的人們,是原本就在這些心理技能上略占優勢,還是因為遊戲才有所提升)。
某些遊戲會向玩家提出難度逐漸提高的認知挑戰——需要更快地做出更精確且更困難的決定、以更快的速度反應、全神貫注的注意力、更多的工作記憶空間,這類遊戲可以驅動大腦的正向改變。
「當你必須不斷掃視螢幕畫面去發現極微小的差異(因為這可能是敵人來臨的訊號),然後將注意力朝向那個區域,就能增進你這些注意力的技能。」愛荷華州立大學媒體研究實驗室的認知科學家道格拉斯.詹泰爾(Douglas Gentile)說道。
不過他也補充,這些技能不見得能良好地轉換到螢幕以外的生活。雖然這些技能或許在一些特定的工作上具有極高的價值,例如飛航管制人員;但當你是想忽略旁邊動個不停的小孩子並專注於閱讀,可能就派不上什麼用場。部分專家認為,快節奏的遊戲,可能會讓一些孩子習慣與教室這個空間全然不同的刺激頻率,導致上學時間變得比原本更加枯燥乏味。
雖然電玩遊戲可能有助於強化一些注意力技能,像是快速過濾視覺中讓人分心的物件,卻無助於提升一種在學習中至關重要的技能:持續專注於逐漸演進中的一團資訊——例如在教室中全神貫注地聽講、理解你正在閱讀的內容,以及將你現在吸收的內容與過去一週、一年所學連貫起來。
此外,孩子們花在電玩遊戲的時間,與他們在學校課業的表現呈現負相關,很可能與玩遊戲從學習偷走的時間成正比。當三千零三十四位新加坡的兒童與青少年接受為期兩年的追蹤研究時,那些成為重度遊戲玩家的孩子顯示出焦慮、憂鬱、社交恐懼症的增加,以及成績的大幅滑落。不過一旦他們停止玩遊戲的習慣,所有的問題都減少了。
接著是花上大把時間玩遊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是使大腦適應了快速且暴力的反應方式。根據專家小組所說,這部分的危險被大眾媒體渲染誇大,事實是:暴力遊戲可能會增加低度的攻擊性,但單憑遊戲並不會讓教養良好的小孩變成暴力分子。然而,舉例來說,如果玩這種遊戲的孩子是在家庭中受到身體虐待的受害者(這樣的孩子原本就已較具暴力傾向),便可能會有危險的加乘作用--不過,目前還沒有任何人敢說他能確切預測哪個孩子身上會出現這種有害的化學反應。
儘管如此,長時間和想殲滅你的大批敵人戰鬥,可想而知會助長「敵意歸因偏誤」,像是在走廊上被另一個孩子碰撞時,立即假定對方有惡意。同樣讓人困擾的是,暴力遊戲的玩家在目擊他人遭到霸凌之類的惡意行為時,顯示出較少的關切。
這類遊戲會助長偏執的警戒心,若碰上心理疾病患者本身的焦躁與混亂,就有可能混合出悲劇性的結果。假如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真的想用這樣的心理菜單來餵養我們的下一代嗎?
一位心理學家告訴我,新世代的成長過程中不是在玩電玩遊戲、就是黏著其他電子螢幕,這相當於一次前所未有的實驗:與過去的世代相比,「他們的大腦在生活中的可塑性有很大差異」。一個比較長期的疑問是,這類電玩遊戲對他們大腦的神經線路、對社交結構會有什麼影響?同時,這種情況將會發展出新的優勢,還是會扭曲健康的發展?
從正面的角度而言,遊戲玩家得在各式花俏的誘餌之間維持專注的要求,增強了執行功能,包括當下的集中和稍後的衝動抑制。如果再於遊戲中加上與其他玩家合作和協調的需求,就等於是讓玩家演練一些有價值的社交技巧。
玩那些需要合作的電玩遊戲的孩子們,顯示出在日常生活中更樂於助人。或許那些純粹暴力、「我得打敗全世界」的電玩遊戲應該重新設計,讓制勝策略中包括必須幫助那些陷入困難的人、找尋幫手與結盟——而不僅僅是敵視一切。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之《專注的力量: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I世代的卓越關鍵(全新修訂譯本)》。
留言